曾专
现阶段,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改不仅要求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对情感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化学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学习目标。所以,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应当结合学生、教材、社会等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化学教学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过程、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化学学科特点而言,为了达到以上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有直接的影响。首先,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道德感和理智去感化学生。其次,教师在施教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接受和运用知识的灵敏度、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各种因素。根据情感的特性,教师在实施情感教学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在化学课上,教师可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及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玻棒点火”“氢气弹爆炸”“铁变金”等,一系列具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实验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在环保、新能源方面,化学更是独具优势,如“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燃烧和灭火”“溶液”“化学和生活”等章节都能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热爱上化学这门学科。
二、教师应该加强鼓励性教育,以促进情感教学有效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激起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在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相反,在学生遭到失败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积极因素,并且总结失败的不利因素,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到不足及教训。
尤其是对于差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失败,随着失败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失败者的心态”,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懂、易记,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另外,教师还要对各类学生的作业和发言适时地予以肯定和赞扬,并提出近期发展的新目标。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课本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题材有很多。例如:在“物质的构成与物质的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模型向学生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原子内部的构成与核外电子的运动,并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物质是由可分的不同微粒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的理解。在学生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用途时,教师既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物质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应该是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作用的两面性。通过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学习,学生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水被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有机合成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材料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成就。
四、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化学课堂上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我国制碱工业奠基人——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可以此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中学化学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