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省在推动教育强省建设、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早在2006年,在时任副省长鲁昕的大力推动下,辽宁省就率先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几年来,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丰富成果。2013年1月,辽宁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概况
做好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2006年以来,辽宁省教育厅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改造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实际,统筹规划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项目,完成了对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顶层设计。2007年,省教育厅编制了全国第一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2010年出版发行了《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建立了多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对所有规划项目都要求高端设计,实行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制作规范、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仿真模拟环境、统一的用户管理,确保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打造基础平台,优化应用环境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开始建设职业教育政务管理和资源服务平台。2012年底,先期建成了“辽宁省职业教育效率平台”,初步实现了全省职业教育各类专项建设工作的“实时管理”“互动管理”“纠错管理”和“跟踪管理”。在全面改造建设宽带、泛在、安全、运行流畅的校园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各种信息化终端和教师、学生学习空间,部分职业院校已初步实现学生三终端、教师四终端的试点建设目标,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和校内公共场合触摸电脑登陆校园网、进行自主学习,数字资源从教室、电脑机房走向校园,走到广大学生身边。
开发优质资源,深化产教对接
2007年以来,在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辽宁省财政及各地配套的专项经费约2.5亿元。开发了22个中等职业学校主体项目、15个高职院校主体项目、50余个大型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系统,在30余个重点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这些资源项目对接了辽宁省75%以上主体产业、75%以上核心岗位,覆盖了全省职业院校85%以上专业、85%以上在校生,对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设成效
信息化建设及其成果的应用,全面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形态及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自主开发的50余个仿真模拟教学系统,绝大多数完全仿真了企业现场真实的职业活动,创建了“虚拟仿真项目教学”模式,虚拟了一个个真实的施工现场和生产环境。学生们在“现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体验”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解决了现场教学无法实施的困难。
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在数字教学资源项目建设与应用的引领下,全省有30余个专业超过80%的课程进行了课程结构和内容改革;100多所项目应用学校中已有92%的学校进行了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有900余名教师编写或正在编写虚拟仿真环境下与岗位直接对接的校本教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支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致力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形成。
推动质量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创设了虚拟仿真环境下的社会化、专业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营造出一个科学、规范、智能化、网络化的评价环境,为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
推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
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的带动下,许多职业学校重新整合和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融入信息化要素,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节省了投入,还增强了实训效果,降低了实训风险。仅以已建成并推广应用的数字资源项目估算,每年可节约电能100万度以上,节约用水1000万吨以上,节省一次性实训耗材2000万元以上,减少教学垃圾一万吨以上,延长实训设备寿命一倍以上,减少实操安全事故60%以上。
推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了以专业为单位、以牵头院校为核心、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建设模式。全省近百所职业学校、数千名专业教师、56家大中型企业近3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了项目研发。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岗位、课堂与现场、设计与制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磨合融通,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大部分专业教师具备了从脚本编写到具体软件开发的一整套技术规程或独立研制一般教学软件的能力。在2010、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辽宁代表队蝉联第一名。
作者单位为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