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钰洛
[摘 要]江泽民的科技观是以世界科技发展为基础,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科技创新、科技战略、科技人才等更全面、丰富的科技观,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江泽民;科技观;意义
[中图分类号]N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0012 — 02
科技观是用整体的视角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认识。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准确分析和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中国建设国情,发表了一系列对我国科技发展、科技兴国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及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对我国更好的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江泽民科技观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随着世界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创新,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素养,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江泽民的科技观是以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基础,通过对当代国内外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提出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江泽民科技观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更看重的是科技、生产力、社会制度三者间的相互辩证关系,认为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革命,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和制度的革命,反之亦然,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生产力的革新,必将引发科技的创新。江泽民科技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科技观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说的理念。〔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现代化建设道路中也探索出很多关于科技的思想。毛泽东认为,不搞科学技术就无法提高生产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通过对当代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把握,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江泽民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p.20)江泽民结合当今高新技术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站在当代大科技的高度,从整体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观点,这对江泽民科技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江泽民科技观的形成源于当今国内外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以来,当代科学技术沿着辩证综合的方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科学和技术革命爆发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又开阔了新的天地。世界各国也都在紧密调整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和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科技事业起步迟、发展慢,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需要实事求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始终把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拉动经济发展,推动国家向繁荣富强道路迈进。
二、江泽民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一) 科技创新观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发展史。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江泽民多次就创新对民族、国家和政党的作用进行阐述和强调。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3〕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科技也就不会有突破,没有动力。江泽民对创新进行了科学阐释,在他看来主要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前提,体制创新是保证,科技创新是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科教兴国观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把科学技术工作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任务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是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p.369)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重要地位认识的具体实践。
(三)科技人才观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具有能动性。掌握科技知识等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的人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才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多次强调“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5〕,“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6〕“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7〕。一定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摆在重要战略地位,“要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科技人才,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的科技队伍”〔8〕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江泽民指出:“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同时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使大批人才不断涌现。〔9〕
可见,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科学技术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为科教兴国提供强大支撑,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江泽民科技观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科技观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新态势的概括,结合我国建设的具体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内涵丰富,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江泽民的科技观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和毛泽东、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主流,提出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江泽民又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科技观的实践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对策。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江泽民科技观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人民日报〔N〕.1990—05—31.
〔2〕〔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6〕〔7〕〔8〕〔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
〔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