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新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模式,上世纪50年代,趋于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美术教育是全盘地按前苏联美术院校模式进行建设,从管理体制、教学方式、学科建设以及课程内容无一例外的进行模仿构建,以此形成我国比较完善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并支撑起中国近六十年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美术专业人才,中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无不受此惠泽,在当时的环境下,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直到今天,全国各艺术院校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仍然是循于这种模式的基本构架。但置于今天一个开放教育的大环境下,其局限性也显现出来,这种局限性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各个艺术院校的特色建设缺失,中国最早是中央美术学院等几所重点美术院校学习前苏联的教学模式,随后由各地方艺术院校进行模仿建设,所以中国所有艺术院校的管理机制,学科建设高度一致,中央美术学院设置什么专业方向,其他艺术院校就开办什么专业乃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是参照学习,这种行政要求下的统一建设自然会使中国的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趋向平面化;二是人才培养单一,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相对封闭和经济的计划性,教育单位完全是按计划安排进行人才培养,美术人才主要是面向文化部门从事专业创作,当时的美术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质上只有少数幸运者分配到大学和画院从事专业教学或专业创作工作,而另外的基层文化馆、电影院、剧团对美术人才需求有限,几年间就趋于饱和,所以美术人才的社会应用空间相对狭窄;三是由于当时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面不宽,以及中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稀缺,致使中国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均是以培养专业创作人才为目标,造成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实质上成为一种“精英”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和经济全面市场化的环境,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环境同样基于这个大变化中,其一是中国高等教育呈规模化发展,美术教育也不一例外卷入其中,过去一个艺术院校学生数量一般是几百人至一千人,一个班级是几个学生,现在艺术院校在校生都是几千人,甚至是上万人的规模,几个人的班级是不可想象的事。其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已从过去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大众教育,其三是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别是新技术引发新产业的诞生,如信息产业、城市建设产业、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动画产业等都急需创新型的艺术人才,而且这种社会需求量是过去精英人才需求不可比拟的。其四,此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全面开放,各种公办、民办、私办的大学实现竞争,而且竞争己从初期的规模竞争转向优势与特色的竞争,期望以特色吸引优质生源,以优势求发展。
面对当下中国艺术教育和美术人才需求大变化的新形势,中国各艺术院校也一直在寻求变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成效不明显,并且在变革中因对艺术教育特点认识的误区造成艺术教育某些方面比过去还要僵化和教条化,最为显著的是为应对招生规模的扩大,强调
教学成本,教学模式采用大课堂和模板式的教学模式,看似很标准,但结果是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点同样是要求标准化管理模式,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公司式的标准化管理获得标准化的人才产品。如同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中国美术教育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指标式的教学评估都是上述现象的反应,这些恰恰违背了美术教育的特色性,宽松的人文环境与个性的思想表达是美术创新成长坚实的土壤,尊重美术教育规律是实现美术特殊创新人才的培养前提。现实中,我国的艺术教育显现愈来愈开放的势态,美术人才培养不仅要求专业化,还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成为必然。
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首先要准确地认识美术人才教育的特殊性,艺术学科在西方属于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均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强调原创精神,注重独立思维和个性张扬的训练,而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围绕上述目标进行构建。
其次,改善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减少行政管理环节,将管理工作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职能,侧重动态管理、成效管理,弱化指标式的“标准”管理法,注重过程的监督服务与教学结果的考量,关键是各院校应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管理机制。
再者,优化学科建设,完善课程的设置;我国各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但明显的问题是各院校出现同质化,校际间没有体现学科建设的特色性,所以,每一个艺术院校都应该针对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以及所处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优秀的专业创作人员,更需要能面向社会、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特别是在电子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和多媒体已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艺术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艺术的作用获得很大延伸,如城市公共艺术、生活用品造型、旅游用品造型、娱乐衍生品造型等成为美术创作所涉及的领域。而原来传统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必须要优化学科,调整课程设置,要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允许学科交叉,鼓励新兴学科的形成,另外,要加强创作思维的训练课程,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创新能力,总之,学科建设和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以适宜社会需求为目的。
然后,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本身就是高投入的教育学科,规模化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美术人才培养,本人认为工作室教学制和导师责任制是美术教学制度较好的选项,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符合美术教学规律,世界各国基本是以此法教学;2、责任明确,也可以形成鲜明的专业特征;3、可以保持师生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思维训练主要是依靠导师具体指导、讲授、示范来实现。这种工作室的建立应是开放的,需要其他的教师和公共课程予以补充。以确保学生获得个性培养的同时能得到公共课程的知识。
最后,强化教学实践课程,强调以课题带动课程。在经济发达社会,高等教育再不可能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需要使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课堂要引进社会项目,以社会文化建设项目和社会产品项目带动教学,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融入社会实践,使教学贴近社会。建立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形成教学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适应新形势下的美术人才需求是每一个艺术院校面临的任务,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必须符合美术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才能使中国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