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君
战争不仅是物质力的角逐,更是精神力的较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这一论断和战争实践告诉我们,文艺之力体现的不仅是潜移默化、滴水石穿的柔劲,更是风扫残云、摧枯拉朽的刚劲。新形势下,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既要靠发展先进武器装备这个物质因素,也要靠激发官兵强大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当前军事文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铸军魂凝神聚气
砺兵砺胆,铸剑铸魂。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军队的“命根子”,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决定着枪口指向。《孙子兵法》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对官兵具有“教之以礼仪,诲之以忠信”的启迪意义,是凝聚军心士气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增强官兵免疫力、抵御不良影响的“防火墙”“隔离带”,必须为党的理论、党的工作“鼓”与“呼”,做党的忠实喉舌和忠诚卫士,切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官兵,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官兵,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官兵。
思想是文艺作品活的灵魂。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理,闪耀着深刻的思想光芒,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引领思想前行的伟大旗帜,更是文艺作品彰显的时代主题。当前,部分官兵认为一些文艺作品枯燥乏味不愿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艺作品没有走近群众、融入生活,没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军事文艺工作要把枯燥的理论艺术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本”,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魂”,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校正价值取向、坚定政治信仰、永葆政治本色。
理论上的清醒,源于情感上的高度认同。调查发现,有的官兵讲:“看新闻报道很丰满,高铁通车了、嫦娥飞天了、蛟龙入海了;看现实生活很骨感,物价上涨着、环境恶化着、城市拥堵着;查完‘表哥还有‘表叔,查完‘房妹还有‘房姐,真是前‘腐后继、丑‘戏连台。”基层官兵大都来自普通家庭,对这些问题往往以弱势群体的心态看待,不能用辩证的视角和客观的对比来审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思想上的困惑疑虑比较多,影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解决这一思想上的疙瘩,仅靠填鸭式的空洞说教,效果是有限的。有道是,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文艺工作要通过影视、小品等大讲改革开放成就,展现辉煌业绩鼓舞士气,诠释美好前景凝聚人心,让官兵在寓教于乐中认清休闲中有政治,娱乐中见品位,情趣中显情操,自觉增强对党的信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人之忠也,犹鱼之存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把文化输出作为渗透破坏的重要途径,大肆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军队非党化等错误观点,不遗余力地推销其理念和政治主张,频频利用互联网兴风作浪、制造事端,千方百计向部队官兵渗透,与我争夺青年、抢夺人心,企图把我军官兵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地里不种上庄稼,肯定要长杂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舆论引导好,最大限度积聚正能量,消减负能量。文艺工作应铆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阵地上、战斗在最前沿,对歪说历史、戏说经典、调侃英雄、媚俗庸俗的东西,敢于亮剑、带头批驳,切实以强大的“精神磁场”吸住官兵,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话经典激发豪情
职责使命是催启行动的无声“号角”。文艺作品浓缩了军队的历史,演绎了责任担当,是军队活的灵魂。作为新四军的老部队,我们20集团军素以有文化著称,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老前辈就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以部队官兵为原型,参与创作了话剧《东进序曲》,电影《英雄儿女》《柳堡的故事》《南征北战》,京剧《沙家浜》等文艺作品。1939年成立了战地文工团,1945年创办了《前锋报》,编撰的文艺作品成为革命战士勇往直前的地火和插向敌人的尖刀。2009年,集团军战士业余演出队根据长津湖战斗真实战例编排的歌舞剧《冰雪雄魂》一亮相,便感动了无数官兵。许多同志都由衷地说:“这个节目触动心灵,感人至深,每次观看都泪流满面,使我们从思想上坚定了矢志建功军营的信心和决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支撑自己前进的力量,灵魂深处都盘旋着一个叱咤风云、铁血柔肠的英雄梦。《士兵突击》《集结号》《亮剑》《目标战》等一大批文艺作品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们是一部诉说军人使命、反映官兵心声的精品力作,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取向。近年来,我们集团军不断从光荣历史中挖掘素材,寻找灵感,先后创作编排的歌曲《又唱沙家浜》、舞蹈《人桥》、情景剧《一纵队与红色经典》等11部富含传统精粹的文艺作品,官兵每次看后,都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成为哺育广大官兵茁壮成长的精神食粮。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前,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消蚀了人们的斗志,一些官兵眼中没有敌情,总以为是太平盛世,不愿意艰苦备战;有的把心思和精力用歪了,热衷于迎来送往,领导不真抓,部队不真练;有的官兵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训练提不起劲、打不起神。“带兵打仗”“当兵打仗”这个天经地义的道理,在部分官兵脑海里已经淡化。靠喊“狼来了”的情况刺激,只能带来一时的警觉和激情,用文艺演示使命担当滋养官兵身心,才能有效激发练兵动力。军队文艺为党姓军为兵,不能过度娱乐化,追求纯粹的感观刺激或空洞的愚人搞笑,应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深度解读职责使命,充分灌注军味、兵味、战味,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到使命拓展到哪里、文艺作品就延伸渗透到哪里,让官兵在艺术熏陶中不断强化“战争就在眼前”的忧患意识、“走在敌人前面”的紧迫意识、“当兵就要打仗”的使命意识,使官兵脑子里永远有敌情、眼睛里永远有任务、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激发官兵引弓待旦、仗剑问天的练兵热情。
明荣辱唤醒血性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战斗性是军事文艺的特有属性,作为战争活动反映的军事文艺必须服务服从于打赢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在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盛开着两朵家喻户晓的艺术之花,那就是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工队和浙东行政公署社教队。在这两个革命文艺团体中,聚集着一群热血知识青年和爱国的越剧艺人,他们用艺术作刀枪,以舞台为战场,肩负着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激励士气,打击敌人的光荣使命,一部部文艺作品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上前线,救民族于水火。周丹红根据浙东女英雄李敏烈士的动人事迹,编写的越剧《义薄云天》演出之后,观众泣不成声,群情激奋,为烈士的崇高气节所激励。负有作战任务的部队将看此戏作为战前动员,演出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口号:“向英雄学习!为李敏同志报仇!”然后就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将士“出师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解放战争时期,头一天流着泪看了《白毛女》的战士,第二天就在前线英勇杀敌立功。为什么那些革命前辈不需要刻意培养打仗意识,就能奋不顾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原因就在于文艺作品中反映的民族受辱、战友牺牲、亲人遇害,让他们感同身受,唤醒了他们报仇雪恨的血性。
没有革命精神支撑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没有血性的军人很难保持冲锋的姿态。如今,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青年官兵,没有民族受辱、战友牺牲、亲人遇害的切肤之痛,再加上对中华民族受到的沉重灾难和屈辱历史了解不多,很难激起练兵打仗的豪情。针对这一实际,我们集团军在扎实搞好职能使命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作形势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官兵参观战争遗址和烈士陵园,开展“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缅怀仪式,特别是组织官兵观看《南京!南京!》 《甲午海战》《圆明园》《金陵十三钗》等影视作品后,很多官兵都义愤填膺地说:“要苦练杀敌本领,争做信息化排头兵,再也不能让亲人受伤、国家受难。”文艺作为职能使命教育和形势战备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既要大讲我军的光荣辉煌史,更要大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时刻警示官兵勿忘国耻家仇,在雪耻意识中培养骁勇之风、虎狼之气。
学典型矢志打赢
典型不仅是荣誉的获得者,更是高贵精神品质的模范践行者,他们身上体现着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凝聚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标杆,是文艺创作的富矿。从张思德、雷锋、邱少云,到苏宁、陈大桂、孟祥斌、何祥美,他们的非凡壮举,连同他们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谱就了一曲曲高亢的精神赞歌,树立起一座座闪亮的时代丰碑,召唤着一批批青年官兵比、学、赶、超,投身于火热的军营。
2005年12月,彝族青年吉克克的第一次走出大凉山,入伍来到“沙家浜部队”。参观旅史馆时,他触摸部队参加一江山岛战役时血染的战旗,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官兵立下的“生死牌”前留影,并默默记下了毛杏表、夏世富等英模的名字。他在日记中写道:“英雄部队个个都是英雄,彝家孩子就要当雄鹰。”自此,他处处向英模看齐,克服语言不通、体质偏弱等困难,苦练军事本领,在全军军事三项比武竞赛中以高出第二名73.6分的绝对优势夺魁,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称为“彝族雄鹰”、新一代“兵王”和现实版的“许三多”。他荣立一等功的捷报传到家乡的那一刻,整个山寨沸腾了:族长带领全村老少杀鸡宰羊,跳起“披毡舞”,用最高礼节向英雄致敬。吉克克的事迹经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泛报道后,在军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集团军部队掀起了向典范致敬、向英雄学习的爱军精武热潮。
文艺是“民族的心理水泥”,在优秀军事文艺作品的感召下,凝聚的将是军心士气,催生的则是打赢能力。军队文艺应高扬英雄主义旗帜的本质属性和铿锵旋律,始终走在宣扬优秀典型的前列,在文艺创作中升华典型,在宣扬典型中繁荣文艺,以优秀军事文艺作品鲜明的思想性来弘扬典型所具备的主流价值。应充分挖掘宣扬爱军精武典范,大力宣扬能打仗、打胜仗的典型事迹,让他们在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影、网络上有“粉”、舞台上有形,做到家喻户晓、官兵相传,以其精神的感召力影响带动官兵;应充分反映官兵在坚守平凡中勇于创造非凡,在艰苦环境中始终以苦为乐,在默默“铸剑”中时刻准备“亮剑”的朴素情怀,让作品之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号角激荡官兵尚武情怀,掀起真抓实备、精武强能的练兵热潮;应切实“刷新”工作方法,读懂官兵期待,用好用活现代手段,把爱军精武标兵书写到文艺作品之中,真正“点击”官兵奉献军营、尚武强能的兴奋点,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为陆军第20集团军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