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静
摘要: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呈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静之融情达理、动之空谷足音、影之水韵曼妙、韵之妙趣恒生。本文将通过四种手法营建的四种理水意蕴展开,最终得出手法与意蕴完美统一的结论。静、动、影、韵的四种手法进行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四对自然的高度尊重的原则下进行的。人的情感经过造园艺人对水的利用、疏导、整合等手;去最终形成了虚幻飘渺的意蕴之态。
关键词:理水手法 意境 动静 影韵
理水之法,贵在营建意境,最终呈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意蕴。静之融情达理、动之空谷足音、影之水韵曼妙、韵之妙趣恒生。本文将通过四种手法营建的四种理水意蕴展开,最终得出手法与意蕴完美统一的结论。静、动、影、韵的四种手法进行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四对自然的高度尊重的原则下进行的。人的情感经过造园艺人对水的利用、疏导、整合等手法最终形成了虚幻飘渺的意蕴之态。
一、静——融情达理
水,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是人类生命之源,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园林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其丰富的理水手法为世人所赞叹。首先便是营建其“静”,虚静而明,融情达理。理水中求静地手法在园林情境营建中当数首选之法。笔者总结“静”之表现多为幽深、悠远、深远、空旷等。
1.1幽深静谧之法
苏州古典园林在理水方法上力求含蓄、曲折、变化、层次,艺术意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水域流动、灵活、蜿蜒、自由多变,通过掩映、曲折、缓急的手法使其水体自由多变。园林建筑多临水而建。近,往往更能产生熟悉的陌生之念,显现其幽深,更有其凭栏邀月之感,临水建筑前部架空从水面挑出,这样园水就好像是从建筑底端自然流出,好似建筑是从水而生,浑然天成、幽深内敛;计成所著的《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便是讲的一种理水手法。这样增加水景景深和水域空间构成要素,致使有限的理水空间徒增静谧之意。
园林中景石的形态构成方式往往会产生一种静谧之美(如图:1)。静而精巧的空间、平缓而柔美的水,附上平缓硕大的整石,从而凸显出空间的稳重,深化了静的味道。再者幽深静谧,也要重视园林水域空间层次。有曰:“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溪小桥大。溪浅桥高。”正是有了则蜿蜒曲折水、大小大小回旋溪、高低错落桥,幽深、恬静的园林水域韵致便就应运而生了。
水,开拓了园林的平面疆域,以其虚涵舒缓给人以宁静幽深之美。在私家园林,非常注重水域之幽深曲折,即所谓的“景责乎深,不曲不深”。水,因其形而彰显其幽深静谧之美。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之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如图:2)
1.2旷远悠静之法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廊房。”园中水域平缓开阔,悠悠波澜,旷远悠扬。使其山活,使其水转,山水相依,相映成辉;园林中大面积的水面,可作为池岸和水中景物的基底,从而产生天空及远景的倒影,扩大和丰富空间。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园林用水,以静为主”,“大园,重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这些均是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营造园林水域之深远。
静水的静态之美大为人所赞赏是因为静水具有朴实稳定的姿态。孔子曾说:“仁者静”,也有“宁静以致远”等常见的以静为美的描述。中国人善喜静观的心情,影响了园林理水的手法,水面的静给人以静谧幽静的感受。园林中的静水并不是静的死气沉沉,而是有一种自然的变化,微风吹来,水面上碧波荡漾。清澈的池水一平如镜,水中周围美景的倒映,水中鱼儿游动,使这静止中的湖面以虚实变幻的美。
营建水域旷远幽静另外就是运用对比手法。包括,水域空间大小的对比、水域曲直的对比、池岸曲直对比、空间层次高矮的对比。园林水域空间应以变化为原则,不应平均分割,显得死气。水面自然曲折,须使每个曲面的长短、半径等不同,同时也要注意重复感、繁琐的小曲折,及在自然曲折的流线中,又有硬朗的直线出现,这些都会导致自然灵活感的产生,使水池的平面发生整体效果的变化。其次,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水岸处理,不仅使池岸线条曲折流畅,还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将水面分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小相同,因为那样就失去的自然趣味,显得单调、呆板。例如拙政园水域空间,以廊桥、建筑做水域分割,又以小片水域用叠石、廊桥营建景深,变化无常。(如图:3)
私家园林理水中驳岸处理也非常重要,因其直接影响园林水域的形态。驳岸应以曲为主,“宜曲不宜直”,应与自然同频。可为阔气大弧度与精致小弧度;舒緩变化、急促回转。总之,“曲”须在意其多样性。而且。驳岸的山石与水位关系也要懂得运用张驰,或近水、或贴水、或临水、或入水,从而显示出空灵、峻拔、平缓、错落、俏丽、险峻等空间态势。
二、动——空谷足音
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仅从水体本身来说,已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一种“奇物”。园林理水以静为主,附之以动、声。因此,园林之意境在于静谧中享受之空谷足音之妙境。
苏州地区因地势平坦,塑造动水较为困难,必须巧妙处理水的来龙去脉,以形成静中有动的感觉。孔子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水所形成的态势确实形态万干变化,只要存在一点落差,水便会去调整,从而也就形成了水的万干形态,或平静如镜、或涓涓细流、或绕石闲趣、或隐晦幽谷、或激流勇进、或峭壁流苏、或万里奔腾、或磅礴万状、或汹涌澎湃、狂啸怒号。
因此,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理水中“声”的营建主要是通过瀑布、涧水、溪流、涌泉等手法来完成。
2.1瀑布磅礴之声
瀑布在流动过程中,水会与景石、池岸、水堤、水植被等相互挂擦,产生形式不同的声响,或如天籁纯美、清脆悦耳,为苏州古典园林填入了无尽生趣。以瀑布水声著称的以苏州狮子林流瀑为首(如图:4)等。溪流潺潺之声悦耳动听。使人神清爽朗、俗念顷刻消逝;惊涛拍岸之响则振聋发聩。令人精神振奋、倍增勇气。真是“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自园林始,涤荡心灵的水就开始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或是静静的或是淙淙地流淌。
2.2涧水
“幽涧瞅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假山以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园林理水常营造幽谷深涧,显其幽深灵动。寄畅园八音涧,原称悬淙、曲涧,是黄山石堆叠的涧峡。总长36米,古深1.6到1.9米;最高处4.5米,最峡处0.6米。是张南远和张轼的合力之作。八音涧轮廓清晰,色泽苍古,体态自然,顺理成章,堪称“宛若天开”的杰作。特点在于园林与外河道相通,引泉入园,泉水时隐时现,断断续续,从而产生无穷乐趣。引入的清泉经由迂回的水涧倾泻而下,跌落潭面,似有似无的泉音有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味道。此种手法巧妙利用山与水的结合来使观者的视觉、听觉达到通感的艺术效果,这在理水手法的应用上可算是重大的升华。
2.3溪流、涌泉
“溪流孱孱无穷尽,涌泉滔滔汇洪流”,溪流、涌泉总给人-种生机盎然,我穷尽的动态之美。园中溪流曲曲弯弯,深意无限。拙政园的西园中设有闻名的水廊,临水而建,水通过廊底部通过落差形成潺潺溪流,内外衔接,意味深长;另有,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往北是水面宽阔的湖面,为了达成空间多层次,在湖中心垒土筑两山,两山之间以小溪相隔,两山形式构成、植被特点、建筑构筑均存有较大差异,造成空间的错落、形式的多变,从而增强其构成的美感。两山间形成的溪流上设置桥梁,可通两岛。溪流的存在增强了大块水面的间的变化,促成了幽谷的形成,创造了私家园林多维度空间。构成空间的形成使得在开阔的水域中形成独立的隐蔽去,潺潺水声,响应于空谷,达到动空谷足音的境域。
三、影——水韵曼妙
水无形无色却能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庄子》曾讲到,“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虚”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最高层思维境界。而无形无色的“水”便成为“虚”的象征了。尤其是明镜一般一尘不染的静水,更是虚无的化身,水周遭的建筑、山石、花草、树木以至于其上方的蓝天白云均囊括其中。虚而不空,无却胜有,不禁产生出清澈明净且又含蓄深邃。理水中池中养鱼虾、水鸟,有时还会有小船,并且有人乘游,而期间动静结合、真像倒影交错呼应,变更显得扑朔迷离。
水面产生倒影,由于水的深浅不同,水底及壁岸的颜色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倒影,当水面波动时,会出现扭曲的倒影,水面静止时则出现宁静的倒影,水面产生的倒影作用,增加了园景的层次感和景物构图玩美性。艺圃内水池居中,池北大型水阎延光阁横跨水面,艺圃虽然不大,却用了四分之一的面积在园的中心设置了一个水池,颇见造园者的用心。另一个独到的地方就是它的园中园。通向园中园的是一曲桥,其名“度香”,清朝的文人汪琬在《艺圃十咏》里咏了“度香桥”:
红栏与白版,掩映沧波上。两岸柳荫多,中流荷气爽。村居水之南,屣步每独往。
艺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园林那样迂回曲折,交相对景,而宜于静观,宜于玩味。
透过方窗看圆门里的景色,这一圆一方的巧妙配合让我又不禁想到了周庄的双桥。天圆地方,倩影婆娑。(如图:5)
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古典园林无水则不活。园林理水中倒影、光影等景物构借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有助于增强周边事物的丰富性,同时也丰富了水域自身的构成元素,构成多为空间、多样层次的绚丽园景。水域也丰富了周围植被的属性,俯仰相视间虚实相对,意境顿现,更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适当的夕阳斜照时,那将是多么惬意的感觉。或是几只自由自在的水鸟,划动的水面,掠起涟漪,轻松而徜徉。
四、韵——妙趣横生
韵,汉语字典里解释为“和谐而有节奏的”。园林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三境界,意蕴更是园林达到的终极层次。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理水意蕴的手法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探究:
1.以小喻大。文震亨《长物志》讲:“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运用调配园林各要素与所造景致之间的比例,通过运用比对、衬托、假借等方式使其形成在人的感觉、视觉、想象上的错觉,使其景色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这种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水域空间,以达到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水之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解决了实际水域空间的有限问题却欲使人的感觉开阔的这一矛盾给人无尽的遐想,创造出了韵味异常的理水意境。
2.欲露先藏。欲露先藏主要是指在处理水域池岸的过程中常用的说法。在苏州私家园林里基本无一例外的表现为隐晦含蓄,不论是建筑的处理、山石的摆放、花木的配置、水域的分割、水口的设置,也无论是水域或宽、或窄,或广阔、或狭长,抑或深潭,抑或浅池。明代唐志契曾非常准确地在《绘事微言》中阐述了藏与露的关系,“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由此可知,园林水域的处理上通过裸露与隐藏的得体处理后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理水手法的应用可将要表达的意思得以扩大化、延展化。
3.虚实相生。老子《道德经·十一章》讲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辩证比喻了“实”与“空”的关系。“园林巧于因借”把“实”与“空”巧妙结合成一整体,近山远水借入院内。明清时期由于宅地有限,水域空间就更有限,其“实中求虚”与“化虚为实”的作用便更为显要。其手法在扩大和虚化园林空间时常常会用到湖石、桥梁,游廊、堤汀、树木植被等作为隔景,既实用又通透的意蕴。此种手法会把有限的水域分成若干空间,不明其尽头,于是有限水域“越隔越大”,“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种情调”,—方面扩大欣赏者心理空间感,也增添加景的层次,使景色多样化、多变化;而且,当实际元素在与“虚”景的无穷的变化中,往往会削弱实景,从而强化“虚”景,无形中进入了另一个空间体验。
4.畅神比德。苏州私家园林理水不单是古代造园的艺术形式,然其间更是润藏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善如流水般汇聚万物而不争名利,身处他人厌恶之地却能谦和处下。水,恩泽万物,从不彰显自己,却自处平淡,无味、无知、无觉,但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比德”就是把自然山水的优美与欣赏者的品格之美等同结合起来,将山水所具备的特定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
5.楹联示景。楹联是园林理水中重要的元素,往往运用其达到增强意蕴的效果。古典园林诗文题咏表情抒意主要表现在:一,突出园林主体;二,点景。例如为上升理水意境拙政园中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望此语便会使人联想到园景的成因,隐晦的传递了园林主人思想高洁、不昧不俗的清高气质,融整个风水情景景物与个人情思。
五、小结
园林理水意境营手法的必要性是因为“情景交融”是理水艺术的最高境界。营建私家园林理水意境的手法基本要通过对达成理水静、动、影、韵的四种手法进行阐述。静之融情达理、动之空谷足音、影之水韵曼妙、韵之妙趣恒生。通过四种手法说表达的四种艺术意蕴而展开表述,最终得出手法与意蕴完美统一的结论。中国古典园林四对自然的高度尊重的原则下进行的。人的情感经过造园艺人对水的利用、疏导、整合,最终形成了虚幻飘渺的意蕴之态。
静、动、影、韵艺术意蕴形成手法:
静,通过对幽深静谧之法、旷远幽静之法的阐述,表达了通过深、远两方面如何表达水域“静”的创造。
动,本节通过对园林中瀑布、涧水、溪流、涌泉等水体现象表达园林水体“动”态的表现手法。
影,“影”是园林水体虚像的表现,是艺术意蕴最抽象的表达手段,通过对现象分析来透晰“影”韵手法的应用。
韵,“韵”可以说是前者所有手法表达的终极目的,园林理水最高标注与追求。
笔者通过本文的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当代的设计一些提示与方法,在传统与当代的浸透中起到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