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
无论一线大腕,二线明星,三四线小艺人,为什么纷纷选择综艺节目,甚至不计代价去玩那些令观众心跳,令粉丝虐心的节目呢?
曾引入《舞动奇迹》、《挑战麦克风》等多档欧美综艺节目的刘熙晨介绍说,明星真人秀是欧美国家的一种主要节目类型,而且比草根真人秀更具吸引力。在综艺节目发达的韩国,红火的综艺节目无一不是“消费明星”的典范,而且“明星越遭罪,观众越买账”。
“国内节目历来都是一窝蜂,哪个形式火了,立马就会有众多同质化的节目涌现出来。”著名电视批评家李幸表示,要想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搏取眼球,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去。“各大电视台都在寻求更新的形式,将视角重新锁定大明星,就是很好的方式。”
浙江卫视宣传统筹王征宇也赞同“综艺节目消费明星”的说法。“因为前两年草根上综艺越来越没落,而其他综艺形式又一直不被观众认可。而明星可能在节目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他可能带动这个圈内对这个节目的认可度,这也是典型的明星效应。”
资深评论人宋子文则认为,这是一个“相互需求”的结果。“首先是节目组需要明星,因为有明星的参与,节目组不用做二轮推广。对于明星来说,上任何节目,最强烈的目的是希望能再火一把,名气大起来,财源自然滚滚来。
宋子文说,“无论是《我为歌狂》还是《我是歌手》,参加的艺人都是歌手,而这些歌手正面临一个世纪危机——唱片业日益低迷化。再加上,新人层出不穷,而且受海外歌手的冲击越来越严重。二线歌手先要自保求生存,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上综艺节目。”
这一点和台湾市场非常像,明星想要保值,没有作品就只能不停上综艺节目,赶通告来保持曝光度。由于地位不够,所以节目组要求艺人做一些牺牲,“扮丑、牺牲色相、随意被调侃、耍嘴皮等等,他们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职业演员。”
专门负责给综艺节目做策划和宣传的“黑衣人”(化名)还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很火的跳水节目,有人说这么危险,哪里有明星去跳啊。放心吧,一定会有艺人去的。那些网络图片系的边缘明星,如周韦彤、刘雨欣原本就敢于‘露胸,你看她们在《中国星跳跃》的走秀环节图片瞬间突袭网络。对于演员和节目组都是吸引话题的方式。”
然而,一线明星也扎入综艺阵营,又为了什么,是展示个性还是挽回声誉?
著名娱记、现某文化传播公司总裁王小鱼对记者说:“现在这个娱乐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当红明星不会出来,也没有时间出来做这样的事。当红的演员一年要拍很多戏,空闲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要做宣传、走秀和大量的商业代言,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可以说是战线漫长的电视综艺游戏上。”
宋子文说:“《中国最强音》中的‘国际章,看起来很大腕吧,分析一下,如果不是头两年遭遇这么大的信誉危机,现在又面临这么大的商业压力和信誉压力,她现在会出来做节目吗?我不相信。”
然而,形形色色的原因背后,更直接的诱惑,莫过于商业前景的诱惑。一档当红综艺节目导演说:“说到底,明星选择节目说诚意、说节目模式可能都是虚的,够不够红,够不够特别,酬劳够不够到位,才是真的。”
据透露,跳水节目很多明星是按跳水次数来收费,如韩庚,跳一次一百万,一档节目做下来,几百万就到手了。不止一线,连包小柏这类二线艺人,跳一次是十万起,第二跳就是二十万,第三跳三十万,除了次数上有涨幅,在(跳水动作)技术难度上也有涨幅。”
宋子文则说,“赞助商出面的话,其中的利益捆绑就更深。赞助商或许会承诺明星演唱会,包括商业、代言还是额外的一些活动,并形成一个循环,这样很多明星都会爽快答应”。
综艺节目在短短几年间经历了三级跳——从草根“造星时代”,到明星参与的“真人秀时代”,再到把明星往死里整的“虐星时代”。说“虐”虽显夸张,但可以确定的是,多元的节目形式给了明星们展示更多面的机会,并从中获取新的商业价值。明星成批扎堆综艺节目,或许正喻示着国内的综艺节目走向繁荣,已从“小成本”到“精英大片”,希望有一天能实现从“引进版权”到“自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