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

2013-04-29 00:44:03殷敏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2013年6期
关键词:陶潜

语文Ⅰ(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跌宕/涤荡甘霖/干瞪眼奢靡/欲盖弥彰

B. 提防/堤防躯壳/俏皮话感喟/蔚然成风

C. 桑梓/姊妹内讧/闹哄哄斗气/豆蔻年华

D. 辗转/崭新溘然/和事老诋毁/中流砥柱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大师上课,不仅功底深,内容丰富,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见禀性,显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A. 各有千秋惊世骇俗侃侃而谈

B. 各抒己见不同凡响侃侃而谈

C. 各有千秋不同凡响信口开河

D. 各抒己见惊世骇俗信口开河

3. 请以平实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35个字。(4分)

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我们对自己说:“事情不应如此。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理应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头等大事。”

——摘自2007年6月7日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深层含意是:

4. 阅读下面的寓言,请从中领悟出两点启示。(5分)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今古是非,尔何能,居我上?”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豪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

眉曰:“我虽无用……若无眉,成何面目!”

——宋·王谠《唐语林》卷六

启示一:

启示二: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祖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衅,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2页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敌国相图,必审于彼己审:审察

B. 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吊:慰问

C. 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稍:略微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市市:交易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祖逖智谋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②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③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④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

⑤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

⑥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

A. ①②⑥B. ①④⑤C. ②③④D. ③⑤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国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弱小的时候,进攻敌国是有利的;如果本国没有杰出将领而敌国势力强大,那么固守本国领土更为有利:东晋及南朝的有关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B. 东晋南渡长江后,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变乱,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在那里互相攻打杀戮,东晋一般不出兵,而出兵北伐的石勒、庾亮及谢安父子等人,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

C. 桓温和宋武帝在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确实是非同寻常的将领,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受制于当时形势,如此看来,那些不及他们的人遭致失败是必然的。

D. 祖逖深知晋朝动乱以致中原沦陷的原因所在,他在晋元帝还未北伐时就进言,分析形势并表明自己雪国耻的主张,得到任用后,他以守为攻,采取种种措施逐步增强实力。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4分)

(2) 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3分)

(3) 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3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3页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从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1分)

(2) 第一联两句写景,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 清人金圣叹评论这首诗的后两联说:“‘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这段评论指出了诗中什么样的写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小雅·采薇》)

(2) 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 其间千二百里,。(郦道元《三峡》)

(4)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 戍卒叫,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6) 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

(7)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4页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认牙

冯骥才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可谓顶天了。您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赛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赛真牙一样得用。他哪来的这么大的能耐,费猜!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告明白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慌慌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

(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

11. 小说开头“两个费猜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请根据文章说明。(4分)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华大夫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

(2) 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

13.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请分析小说这一结尾的含意和作用。(4分)

14. 作品在叙事写人时运用了哪些技巧?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5页

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协调才美

吴昊

美,说简单,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美就是“美丽,好看”,没什么难懂的。可是什么叫“美丽,好看”,怎样才能“美丽,好看”?却又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过,美还是有标准的,比方说,统一,协调,就是公认的标准。

旧时形容美人,“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其实也只有协调了才能美。比如,“柳叶眉,杏核眼”有了,就是长了一个醋坛子脸,三根半黄头发,能说美吗?不能;“樱桃小口”有了,长在了烂酒糟鼻子的下面,能说美吗?也不能;“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三样都齐了,只是一脸铜钱大的麻子,也不能说美。有的人粗看还行,但是不耐端详,越细看,越不行;有的人粗看不行,但是耐端详,越细看,越好看,其中奥妙,就是个协调与不协调的问题。同样一个鼻子,长在她脸上好看,长在你脸上不好看,因为那个鼻子和你的其它部件不配套。

解放初期,北京的女孩子过夏天,白布短衫,蓝布短裙,塑料凉鞋,小辫子上系根布条条,总共不值十块钱,却是挺美的。“文革”的时候,女孩子一身军装,系根皮带,背上军挎,英姿飒爽,也挺美的。美在协调,服装本身的协调和当时背景的协调。相反,不协调就不美了。记得解放初期的时候,河北省邯郸那一带,时兴穿宽腿裤子。有的干部进城了,讲究讲究,做身呢子衣服,上身是四个兜的中山装,下身来个大宽裤腿,半土不洋,颇难看,原因就是不协调。

不协调的东西,不仅不美,而且滑稽可笑。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学校上学,同学们每个星期天都到街上去演出活报剧,宣传保家卫国。有个男同学鼻子长得比别人高,得天独厚,发挥“优势”,常常让他扮演美国兵。有一次在台上,他调戏一个朝鲜的女孩说“你和我好,我给你买玻璃丝袜(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化纤产品,就把洋女人穿的袜子叫玻璃丝袜)”,引得台上台下哄堂大笑,原因是那位同学家里很穷,冬天了,还是光脚丫穿山鞋,自己都没得袜子穿,还要给人家买“玻璃丝袜”,实在太滑稽。是台上台下的不协调,才让人觉得可笑。喜剧大师则常常用这种手法揭露生活中的黑暗和丑恶,有时让你笑得流眼泪,而细细一想,又有说不尽的辛酸。

只要不协调,美的事情也会变得不美。不光是人们的穿着打扮是这样,城市建设,乡村规划,也有这个问题。你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旁边盖一个大高楼,那协调吗?

好心人可能干坏事,聪明人可能干蠢事;这里说的坏事、蠢事,主要是指把美的事情办成了丑的事情,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全局观念,违背了“协调才美”的原则。

(选自《人民日报·金台随感》1998年4月18日,有删改)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6. 文中画线句子里的“这种手法”是怎样的手法?它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17.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说明。(6分)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契诃夫说:“人的眼睛,在失败的时候,方才睁了开来。”

哥尔斯密说:“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

莎士比亚说:“明智的人决不会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提示语】在人生道路上难免会遭遇失败。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你能正确地对待它。在失败面前采取怎样的态度,那是至关重要的。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6页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六)第7页

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国初群公之病

明代无一工词者差强人意,不 过 一 陈 人 中 而 已 自 国 初 诸 公 出 如 五 色 朗 畅 八 音 和 鸣 备 极 一 时 之 盛 然 规 模 虽 具 精 蕴 未 宣。综论群公,其病有二。一则板袭南宋面目,而遗其真,谋色揣称,雅而不韵。一则专习北宋小令,务取浓艳,遂以为晏、欧复生。不知晏、欧已落下乘,取法乎下,弊将何极,况并不如晏、欧耶。反是者一陈其年,然第得稼轩之貌,蹈扬湖海,不免叫嚣。樊榭窈然而深,悠然而远,似有可观。然亦特一邱一壑,不足语于沧海之大,泰华之高也。

(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20. 文中提到的稼轩是指哪位词人?他的词集叫什么?(2分)

21. 根据文中所述,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国初群公之病”。(2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三国演义》中,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逍遥津,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远远望见军中的孙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B. 《茶馆》中的王利发看不起穷苦百姓,他对逃难的饥民口气强硬,没有一丝怜悯;而对巡警、特务则极力讨好,明知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有半点得罪。

C.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一个守财奴,他的灵魂完全被金钱腐蚀,除了占有金钱,他不知道人间还有什么幸福,在他心里似乎只有妻女的性命比金钱重要。

D. 《边城》中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俗,元宵节的烟火、端午节的龙船、中秋节的赏月和月下的男女对歌等,仿佛一幅幅湘西风情画,表现出边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出海捕鱼却无所收获,看似失败了,但他毕竟战胜了大马林鱼和鲨鱼,也战胜了自我,这充分体现了敢于跟命运抗争、向失败挑战的硬汉精神。

23. 简答题(10分)

(1)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看到这四句言词,其中说的是哪两个人物?暗示了她们怎样的结局?(4分)

(2) 鲁迅的《阿Q正传》中,当阿Q被绑赴刑场时,他“无师自通”地说出半句从未说过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时从周围人丛里发出豺狼嗥叫一般的叫好声来。请简要分析当时的阿Q和周围那些看客的不同心理。(6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词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褊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有删改)

24. 文中所说宋诗之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5. 文中画线句子是个比喻,请用平实的语言说明这一比喻的含义。(3分)

26. 根据材料分析,如果一个写诗的人眼前心里只浮动着前代诗人的好词佳句,那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6分)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殷敏,无锡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陶潜
陶渊明的小脾气
阅读时代(2021年8期)2021-08-26 16:30:00
陶潜赏菊,白衣送酒
立冬
厦门航空(2018年11期)2018-11-16 01:18:46
开卷有益
几闻陶潜
几闻陶潜
陶潜辞官隐情
读书(2017年2期)2017-02-09 17:45:38
东西方山水田园诗比较谈
乞食
月读(2016年3期)2016-03-10 07:06:12
杜诗原意的传递、接收与解读——论仇兆鳌 《杜诗详注》引陶潜注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