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功能转换视角下的改革思路探析

2013-04-29 00:44:03靳培培
考试·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高考适应性功能

靳培培

摘要:素质教育的倡导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要求高考功能的转换,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转向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考试。高考功能的有效转换需要精英主义教育观念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新观念;高考内容从注重已有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侧重个体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高考录取模式从高校对考生单向筛选转向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高考改革困境解决从国情使然的片面归因转向立法基础上的各司其职及自律能力的培养;高考管理方式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专制模式转向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与高校科学选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考;功能;选拔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05-02

近年来,为了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应试化的困境,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选才模式改革的进一步要求,高考改革的呼声日益激烈。相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大一统式高考,当前的高考改革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都饶有建树,然而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高考指挥棒与应试教育等焦点问题的解决并未尽人如意,究其原因,精英主义教育理念下单纯选优劣汰的选拔性高考功能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强力延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高考从单纯的选拔性考试功能向适应性考试功能的转换,不仅以利于提高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同时也将有助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并能推动高考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的健康运行。笔者认为,高考功能的有效转换可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 精英主义教育观念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新观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与社会强大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需求矛盾突出,例如高考制度恢复的1977年至1981年间,高考录取率只有4.8%到6.6%,1999年高考扩展之后的高考录取率最高达60%以上,个别地方的录取率更高达80%以上。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观念却依然停留在精英主义阶段,例如忽略高校类别与特色评价指标单一的高校质量评估致使高校不顾自身优势盲目升格,高校为争取资源而牺牲优势学科专业追求"高大全",学生不顾自身兴趣、爱好和潜力争夺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等等。高考功能的转换需要社会各界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改变行政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模式,坚持多样教育质量观,使各级各类高校以特色、优势和质量取胜,科学定位,各司其职,为考生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校结构;高校招生要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需要制定专门的考核方式以甄选适合该校的考生;社会用人单位改变唯学历取人的用人方式,注重考查应聘者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及发展潜力,为考生积极传达毕业后的就业预期,事实求是地自我评价,主动并客观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高校。

2 对已有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考查转向对个体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

我国高考历来注重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高考的内容限制在高中教学大纲范围之内,高三年级成为学生反复记忆与机械练习高中学习内容的备战阶段,致使高考变为高中阶段学习终结后检查中学学业成就的毕业考试。这种考试只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标准答案式考核,忽略了学生所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素的考查,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测验,这种高考内容设计不仅磨灭了学生固有的兴趣与创造性,选拔不出真正适合高校进一步培养的人才,更会加剧高考"指挥棒"效应下的应试教育倾向。令人诧异的是,在这种错误理念下形成的高考内容设计的基础上,高考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高考研究专家仍在侃侃而谈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公平,这只是形式上的公平,低层次的公平,甚至是牺牲学生发展的伪公平。因此,笔者建议,对中学阶段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主要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業考试和会考的方式来承担,并以一定的权重作为高考录取的依据,而当前实行的高考依然可以维持全国性考试的形式,但是必须通过改革考试内容和具体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学术性向及未来发展潜力的前瞻性测试为主,以提高高考选材的适切性。

3 从高校对考生的单向筛选转向市场机制下的双向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考制度的五十年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加上教育行政主导的高考模式与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缺失,形成了"一考定终身",仅以一次性的举国大考决定考生的去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及高考录取率显著提升的今天,高考的核心功能和主要职责不再是通过统一考核选优劣汰为高校选拔少量优秀毕业生,而是通过各种有效评价手段为各级各类高校甄别、分流和输送适应考生个体发展的生源,同时为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结构、兴趣爱好、发展潜力的差异性个体挑选适合其发展的高校,实现各级各类高校与多样化生源个体的最高匹配度。

诚然,高考录取率的整体提高并没有带来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削弱,而表现为考生对重点名牌大学入学机会的竞争,这些名牌大学依然要通过高标准的考核筛选录取符合入学标准的考生,高校必须通过多元的、全面的评价方式和指标来甄别考生是否真正具备进入该高校继续学习的已有能力和未来潜力,把高考选拔考试的功能融入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适应性考试功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要求构建多样化教育质量观,素质教育的推进也要求关注由兴趣、天赋、潜力等要素构建出的个体差异性,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因此,实现高校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还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革高校质量评估模式,使各高校科学自我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性,这样才能纠正各类高校在考生心中的印象,增强其报考入学的意愿。

4 从国情使然的片面归因转向立法基础上的各司其职及自律能力的积极培养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考改革的探索致力于构建多元综合素质评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考制度,但现实中往往以人情、面子、腐败等国情为理由,以学术成就、道德品质、课外活动、公民素养等要素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仅仅与高考招生录取存在着"软挂钩",以维护低层次的高考公平。中国特色的高考应该是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有本国特色的公正有效地考核选拔人才的高考,而不是以某些个人和团体的不作为或政策错误导向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消极性国情为借口而做出妥协的中国式高考。高考肩负着为高校考核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与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社会功能的双重功能,但教育功能是高考的核心功能。若通过高考的方式甄选不出人才,甚至以维护低级的公平放弃能科学鉴别考生个体的评价方式,高考也就失去了固有的职能。诚信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诚信的建立共生共灭,对综合素质评价能否真正运用到高校招生录取中,考试信誉能否更好树立产生很大影响,而社会诚信与个人诚信的构建需要各级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共同努力,甚至以立法的形式提高个体诚信缺失的成本与代价。诚信尚未发挥主力作用的社会环境中,法律的制定和严格遵守是保证高考招生录取健康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使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中学、教师及学生各司其职,违法必究,然而《考试法》自2009年提出之后至今尚未出台。总之,若要实现高考的适应性考试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双向选择为各级各类高校分流合适的生源,必须依靠外在的法律约束与各个主体内部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以及社会监督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5 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专制模式转向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自从1952年我国建立高考制度开始,高校招生基本上没有自主招考的权力,录取新生的唯一依据就是高考分数,致使作为高考的核心利益群体的高校和考生成为被动的配角,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举国大考与分配录取名额,成为高考的唯一主角。这种专制的高考管理模式以低层次的公平和低级的效率磨灭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中学教学走向应试教育的窘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抵制应试教育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愈来愈烈,高考首当其冲成为全社会各界抨击的对象,至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作为构建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一种积极探索应运而生。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高考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但相比之前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单独导演高考的局面是值得称赞的,至少高校自主招生成为一种现实的趋势,是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一卷定去留的破冰之举,使作为高考主体的高校逐渐走向舞台,逐步带动起考生的主观积极性。一系列的改革正在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对自主选拔新生的渴望,以及对考生高考分数之外的其他方面素质综合评价的关注。然而,高校在行使招生自主权的同时更要培养自身科学甄选人才的能力与自律意识,通过科学公正的方式录取符合高校定位和特色的考生,否则高校招自主权的扩大不仅不能实现学生与高校双向选择,反而会加剧高考的不公平性以及高校选拔录取标准的混乱。

参考文献

[1] 张亚群.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三十年省思.见: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若玲.高考的社会功能.见:郑若玲.高考思辨[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高考适应性功能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也谈诗的“功能”
中华诗词(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环球时报(2014-10-20)2014-10-20 09:44: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