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
胡乔木:几本书同时看
胡乔木是书迷,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回忆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至于藏书,“父亲只要一去外地,从不去逛街,就去旧书店淘书,每次回来都带几摞书。”胡乔木的藏书最后达到了4万余册,为此这些藏书还一度成为他的负担,那是“文革”期间,胡乔木被迫从中南海搬出来,要找房子,“他别的条件不要,只要书能装下来。后来费了好大劲,特意找了南长街123号的房子,那里有大房间,可以放书,为此还特意把地板加固,把书搬过去。”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的藏书分别捐赠给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他的故乡江苏盐城。萧克:作战胜利后总要想办法找
一两本书
萧克将军是一代儒将,斯诺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曾说他“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个秀才。萧克6岁进私塾,读的是“孔孟之道”和“四书五经”,不料读到初级师范学校后,家里连遭不幸,大哥参加起义被捕入狱,家里被政府军先后查抄四次,家产几乎被洗劫一空。生活越来越艰难,二哥不得不辍学,萧克也面临退学的困窘,但他读书心切,死也不肯退学。萧克后来节衣缩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加入共产党后,每逢作战,胜利后总要想办法找一两本书。
萧克于战争年代出版有《浴血罗霄》《抗战军事论文集》《挺进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等,离休后仍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他晚年还担任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并先后主持有《中国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田家英:爱书爱字不爱名
说到党内的读书嗜好者,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是绕不过去的。他虽学徒出身,但阅读过大量的古典小说,当年他自修完小学,又考取了成都县立一中,他以刻苦勤学的精神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到了延安,他更以“爱书爱字不爱名”而著称,当时毛泽东的一部分书房就在他的院子里,毛泽东还与他一齐读书、淘书,他也帮毛泽东置办过图书。
田家英读书的胃口很大,在当时可谓是走偏锋,如喜欢收集杂文,竟多达10余书架,其中包括周作人的杂文,以及简又文、陆丹林所编的《逸经》杂志等,正是通过博览,他了解到许多名不见经传却相当重要的材料,如他从马叙伦的《石屋余沈》中得到“四一二”政变的一些记载。曾任中华全国合作总社副主任的邓洁知道田家英喜欢淘书,一次发现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就问田家英对之有兴趣否,田家英马上想到毛泽东还没有这个版本,便立即取回送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对之异常钟爱,时常翻阅圈点,直至生命的终点。毛泽东对田家英与自己的爱好相同十分高兴,所谓惺惺相惜,并曾戏言将来田死后,应在其墓碑上镌写“读书人之墓”几个字最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