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国资委首度出手“问诊”“巨亏王”,在早前召开的第一季度央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更史无前例地为央企定下了全年利润增长10%的目标,并为此宣布专门成立“保增长”工作小组……
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央企和国企正日渐走下神坛,随着2012年年报和2013年一季报披露完毕,上市公司盈亏状况一目了然。新华社援引相关数据称,上市央企和地方国企包揽了2012年上市公司巨亏榜前十位,十大巨头去年亏损近500亿元。
本次国资委的出手会成为央企衰落前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
巨亏大鳄代表
中国远洋继2011年净亏104亿元后,2012年再度亏损95亿元,蝉联亏损冠军。紧随其后的中国铝业、中国中冶、*ST鞍钢、马钢股份、山东钢铁、安阳钢铁、*ST锌业、华菱钢铁、*ST二重中,也有不少在今年“披星戴帽”。
旗下营钢巨亏8.5亿五矿发展进退两难
在五矿营钢的问题上,五矿发展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退,面临环保合规性和行业亏损难题:退,则要面临国企改制,员工的问题尚无法解决。
连亏3年负债率超90%中钢加速剥离臃肿业务
中国中钢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截至2012年底,中钢已连续3年亏损,2012年亏损额近20亿元,今年能否扭亏仍属未知。
疯狂“干散货”!*ST远洋的“BDI魔咒”
*ST远洋A股6年,正是航运业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危机”的6年。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回归A股当年,*ST远洋曾交出了一份惊艳的市场答卷:以190亿元的净利润跻身A股上市公司盈利排名第十位。2008年利润虽稍有下滑,但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仍高达108亿元,跻身A股上市公司盈利排名第十四位。
然而到了2009年,*ST远洋未能幸免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报出其A股上市以来的首次巨亏——75.4亿元,首次问鼎A股“亏损王”。
“孤网”难容中铝煤电铝一体化受制
4月27日,中国铝业发布的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9.75亿元,同比减亏1.13亿元,减亏幅度为10.42%。
四大主业三项减收中国中冶地产“奶牛”独木难支
在工程承包、装备制造、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等四个主营业务构成中,中国中冶2012年只有房地产业务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实际增长。而曾经成为中国中冶上市炒作热点的葫芦岛有色、SINO铁石广、兰伯特角铁矿以及多晶硅业务等项目,在上市不足4年之际,如同炸弹般一个个被引爆。
原因猜想
有分析称,一味“摊大饼”是央企陨落的关键,主业之外寻求“跨界”经营,反而容易“偷鸡不成蚀把米”,但这显然不是真相的全部。
外部环境恶化重击利润
总体看来,亏损的央企上市公司多处于公共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矿产资源类企业,易受经济形势、行业周期等影响。这些上市公司在财报中,也多将亏损原因归咎于经济环境。
成本费用支出居高不下
为改善业绩,“降本增效”不可避免,但这对不少央企上市公司却不是易事。
许多央企上市公司的员工薪酬支出或财务费用都难以有效削减。2012年,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副董事长马泽华主动放弃了下半年度在该公司应领取的薪酬,公司管理层税前薪酬从2010年的2310.04万元下降至2011年的1547.05万元,再降至2012年的1543.68万。不过,2010年到2011年税前薪酬减幅达762.99万,到2012年这一减幅仅为3.37万。
此外,同花顺数据显示,2012年,2469家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高达137.98亿元,有11家公司业务招待费过亿元,均为国企。其中,央企是主力军,建筑类企业是主力军中的“军中之花”。
一味“做大”埋下隐患
从财报不难看出,上述亏损央企上市公司资产和年度营收的规模较大,在A股两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多名列前茅。
风险管理能力须提高
“做大”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管理、风险掌控能力为支撑,还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相匹配。在景气的周期时,是否考虑到可能到来的风险并加强风险管控,这方面的管理央企亟须提高。
谁来买单?
央企亏损,究竟由谁担责?从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对亏损央企的相关规定看出,对央企亏损的直接责任方是央企负责人及相关业务管理层。
“党中央、国务院了解中远,我就足够了。”4月初海南博鳌论坛上,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一语惊人,他还直言,现行的ST规则存在缺陷。舆论对此沸腾的原因在于目前公众股东对巨亏国企董事会、高管层不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自公众的问责机制极其缺乏导致这些管理层缺乏危机意识,利益捆绑机制也不甚完善。
央企亏损,究竟由谁担责?从近年来国家监管部门对亏损央企的相关规定看出,对央企亏损的直接责任方是央企负责人及相关业务管理层。国资委《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2008)等规定都有所阐释。
何以减亏
拖累央企2012年利润整体表现的几大“巨亏王”,近日将陆续接受他们的出资人——国资委的“问诊”。国资委史无前例地为央企定下了全年利润增长10%的目标,并为此宣布专门成立“保增长”工作小组,帮助央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调整方向,放弃一些低效、无效资产
一些央企正在通过产权市场将这部分资产转化为企业利润。而在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为鞍钢开出的“药方”中,也提出了坚决甩掉不该干、干得不好的项目。
根据国资委此前的统计,在央企所有资产规模中,低效、无效资产大概占比为1%。“这还是根据企业自己上报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我们相信真实数据肯定不只是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央企可以挖掘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国资委某人士表示。
采用新的考核办法,加大央企处置资产力度
在今年新的央企考核办法中,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企业为突出主业做强做优,而清退、处置资产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在计算EVA考核值时可以不予剔除,此前是进行减半计算。这也就意味着央企今年对这类资产的处置将会为全年利润数字贡献更大的力量。
严管央企投资决策
最近的案例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39.6亿元收购新华水力发电55%股权事宜未获国资委同意,交易终止。知情人士透露,国资委此次否定中国节能的此项投资计划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该项目与中国节能的主业不符合,这也被看成国资委将严控企业投资的一个先兆。
后记
治标不治本?
从给钱到给政策,国资委的这种“问诊”方式似乎很难奏效。
有专家认为,对于央企巨亏,从本质而言,改变一股独大、走公司治理的市场化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相关部门更应该出台一套界定“亏损容忍度”的机制,将企业业绩与央企管理层的利益及自身定位、认知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具体来说,近几年央企上市公司试点的外部董事、监事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应保证总经理等经营班子是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董事会成员增加由机构投资人担任的外部董事,以及由中小投资人提名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层面行成制约机制。
企业出现亏损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责任人就是企业高管。这时,企业“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可以有两个选择,若认为扭亏无望。则申请自动辞职;若对经营有信心,可以给出一个扭亏期限,在此期限内实行零薪酬,到期末未能实现扭亏目标,则自动辞职,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管理层将更多精力专注于公司管理和内部改革。
(编辑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