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写出了人类面对茫茫时空所产生的那种孤独感,天地悠悠,而人是何等的渺小!他这种感受,是属于全人类的,是超越时代的,因而也是穿越千古的,堪称绝唱。
孤独是一种精神境界,在物欲横流,人造物化的现代社会,孤独是精神的桃花源,是人的灵魂独居的小屋,是人性的自留地。
日夕为生计奔波,为柴米油盐所困扰的“芸芸众生”,没有这种“闲情”。而陶醉于官场攀援,商场争逐中的人们,也少有孤独的精神境界立足之地。它只能为一些思想,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们青睐,诗人对之尤为敏感。墨西哥诗人帕斯说:“失望、孤独和麻木,是一些现代诗人和小说家,如波特莱尔、尼采、卡夫卡、艾略特的灵感之源。”或许还应加上梭罗,他在生态文明遭遇巨大破坏的时代,找到了一处“桃花源”:瓦尔登湖。
“既自身为形设,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的时代较之今日,要单纯,清静许多,然而他早已深感官场、世俗的名利、物质追求是一种“役”,不愿为其所感、所累、所系、所困了,乃逃往田园。“归去来兮”,寻求一种孤独作为解脱。而今的现代社会又如何呢?且不说工业文明,机械化、信息化、商品化社会的五光十色,纸醉金迷,喧嚣不已,夺取了精神世界的澄清,清净与“孤独”,那种千篇一律的单调、统一和重复更将人的个性与独创精神剥夺得体无完肤。于是,一些诗人、学者、思想家们便不约而同地想寻求一个“避风港”,一条精神的方舟。在茫茫金海中飘荡着的一块人性的自留地,便是孤独了。
里尔克的《孤独》一诗画出了现代人生的一幅“浮世绘”:
“雨落在昼夜交错的时刻,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早晨。
那时一无所获的肉体,失望而忧伤地彼此分开。
而互相憎恨的人们,那时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
同床异梦。“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的人们形式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彼此握手言欢,杯酒相邀,而相互间却常常是冷漠的:“人心隔肚皮”。这几句诗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孤独感的社会根源。这种被人为制造出的“孤独”,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恰恰促使我们营造一种超越、飞腾于此物化世界、世俗扰攘之上的清醒、独立的灵魂自留地,精神桃花源。还是里尔克、在另一首诗里呼唤这种“孤独”:
“我圣神的孤独呵,
你像苏醒的田园
丰富,纯洁地扩散着,
我神圣的孤独呵,
关上黄金的门扉,等待着在那之前的无数希望。”
谈了这些人类的智者对于孤独的思考和分析,我在札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人啊,你应该静静地独自面对天空和大地,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你便是他的唯一的儿子,领受一种庄严,祝福、领受信念。然后你才会懂得孤独,才会珍惜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的自由,才会以之去爱另一些独立的人,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