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贵
【考情综述】
2013年高考在即,从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卷来看对中国史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与情境结合。从2012年全国各地新课标卷来看,中国史部分的考查以课标为准则,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如江苏卷在20道选择题中都使用了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古代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近代画报《点石斋画报》、2000年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诗经》文学、典型案例、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材,淡化了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直接依赖,同时材料情境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注意从同学们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以普遍的学习水平为起点,通过不同版本新材料情境来使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江苏卷第4题、浙江卷第13题都属于此类情境题。
2.知识与能力并举。2012年全国各地历史卷中国史部分都注重考查同学们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再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江苏历史卷22题“历史论证题”,这种题型在2011年的试卷中已经出现,但2012年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继续“向前走”,不仅体现在分值的增加上(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9分),同时要求“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即历史小论文,更体现了考查历史思维和论证能力的进一步深化,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历史结论的分析、评判能力,驾驭、运用史实和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叙述的能力,综合考查同学们深度释读材料信息并从中确立准确、深刻的观点和有效迁移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还有2012年浙江卷第15题、第33题,北京卷第36题也属于此类能力考查要求题。
3.历史与现实交融。2012年全国各地历史试题中国史部分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同学们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隐性地考查热点,是历史试题本身提供的素材与要求同学们得出的结论,跟所要体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并无直接联系,但隐含的核心思想是要求用试题涉及的历史结论来解释热点问题。如江苏卷第8题“1934年上海市长的畅想”,对城乡关系的联动发展进行了美好的设计;第21题“科举制”,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说明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安徽卷第36题把孝文帝民族政策与现在我国民族政策相结合考查等都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同学们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形成民主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同学们今后的复习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4.新范式与学习素养结合。近年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对全国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影响很大,高考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了解一些新学术观点,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如必修1叙述的中国历史政治文明;必修2叙述的中国历史物质文明。必修3叙述中国历史上的精神文明。第二,要关注现代化史观,如中国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第三,要关注全球史观,放到全球看局部;站在局部看全球。第四,要关注自然环境问题,注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试题精萃】
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因此,“狗剩”之类的名字就大行其道。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建设、援朝、跃进、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想的影响?
(2)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人的起名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4)材料四中的“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2.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
——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
坛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
(2)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世博会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4)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的主要因素。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 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或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匡济(即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摔开守卫的警察,将大门打开,群众便蜂拥而入。
——夏明钢《五四运动亲历记》
材料二 我身材较高,就踩在高师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我和同学把大门门锁砸碎,打开大门,于是,外面的同学一拥而入。
——陈荩民《回忆我在五四运动的战斗行列里》
材料三 当时与警察争执之际,竟将电灯打碎,电线走火,遂肇焚如。
——《字林西报周刊》(1919年5月10日)
材料四 群众找不着曹汝霖更加气愤,有人在汽车房里找到一桶汽油,大家高喊“烧掉这个贼窝”。汽油泼在小火炉上,当时火就烧起来了。
——范云《五四那天》
请回答:
(1)关于五四运动中的一些细节,由于种种原因,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和观点。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不同的记载和观点。
(2)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记载和观点?
(3)要真正厘清这些细节的历史真相,我们该如何运用相关的材料?
5.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更大的贡献,就不仅要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表明,在如何突破传统政治文明,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形成了改良和革命的两大政治力量。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日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
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和中华民国在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异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创新的原因是什么?
6.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开辟一条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换取外汇,购买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的进口物资,中国政府决定创办广交会。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成功举办。以后每年分春、秋两届举行,至今从未间断。50多年来,广交会一直是我国外贸出口的窗口。
2006年10月15-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第一百届广交会专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并谈一谈你对乾隆皇帝“敕谕”的看法。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4)简要说明创办广交会时国内外形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三、四,简要说明广交会所发生的变化。
7.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文中所说“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你是否同意?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宗法制度,程朱理学。
(2)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战乱;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近代中国卫生医疗技术落后,社会保障制度缺乏。
(3)政治、经济影响社会意识。
(4)国人深受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国人具有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2.(1)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孔子提出了“仁”、“礼”。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科学等思想的传播;中国民众的进一步觉醒。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
(3)推动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播科技与发明,改变人类生活。
(4)交通、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交流越来越便利;多极化趋势加强,意识形态冲突减弱;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3)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4)美国签订《与台湾关系法》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关系。
(5)从这个“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6)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4.(1)五四运动中,是匡互生还是陈荩民率先破窗进入曹宅;曹宅的犬火是电线走火还是学生故意放火。
(2)由于时间距今较远,当事人的记忆能力不尽相同;记载者的立场观点不同;当事人参与历史的程度不等。
(3)尽可能地运用一手的材料;尽可能选取叙述态度较为客观的材料;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并且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鉴别等。
5.(1)表现: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后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健全三大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1)意图:开辟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看法:清政府拒绝西方国家的领土要求,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拒绝通商则表明其妄自尊大,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不同: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原因:近代中国处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国力弱小,对外开放消极被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4)国际:①美苏冷战;②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国内: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②一五计划完成。
变化:①贸易对象由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到面向世界所有国家;②贸易地位由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单一窗口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条广阔通道;③贸易方式由单纯出口贸易到进口与出口并举。
7.(1)同意。例如,刘邦建立西汉之初,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没有实行分封而导致孤立无援。于是,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给予军政大权,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中央集权制度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发展,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