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候选院士为何遭“习惯性质疑”

2013-04-29 00:44:03张枫逸
科技潮 2013年6期
关键词:工程院行政化民意

张枫逸

继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22日,中国工程院也对外公布了这项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多位企业高管榜上有名。

(2013年5月23日《北京晨报》)

这是一则很有意思的新闻。据统计,560名有效候选人当中,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员占据多数,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相当比例,可偏偏是“少数派”的企业高管被媒体拿来说事。显然,记者早已号准了读者的脉,知道哪些新闻要素最吸引眼球。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名企业高管入围工程院院士”的消息迅速登陆各大门户网站显要位置,引来网友的一片质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上一次增选是在2011年,当时第一轮候选人名单中,就曾出现多位现任政府高官和央企高管,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后来,部分央企高管无缘第二轮评审,广大网友大加赞赏,不吝鲜花和掌声,冠之以“舆论的胜利”。

按理说,无论是何种身份,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参与评选工程院院士,缘何每每企业高管候选都会遭到“习惯性质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于高管候选院士,民意一边倒的不信任投票,公众“先除之而后快”的心态,所折射出深层次症结值得深思。

其一,质疑高管候选院士,是对央企人事制度的诟病。一直以来,央企高管任命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人事管理离市场化相距甚远。一些高薪“金饭碗”,更是被当成安排中央及省市年龄偏大、提拔无望官员的肥缺,成了攒养老钱、享享清福的待遇。当高管职位异化为一种福利或补偿,能否做到因人善用、人尽其才,自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更何况,石油、通讯等央企本身就属于垄断经营,其获得的暴利并不能充分说明高管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央企高管角逐院士,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同。

其二,质疑高管候选院士,是对院士评选制度的不满。通常,企业高管们大都事务缠身,能够抽出时间和精力潜心学术的应该是凤毛麟角,然而,2011年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人们很好奇,这些参选院士的高管们究竟取得了怎样的骄人业绩?然而,由于评选程序缺乏公开透明,高管候选院士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选的稀里糊涂,落选的不明不白。这不免让人怀疑,评选的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赢者通吃的魅影?

值得一提的是,从以往来看,高管候选院士遭到质疑的结果,往往是曝光度高、质疑声大的焦点人物“顺应民意”高调出局,相对不那么树大招风的同企业其他高管却得以顺利过关。这究竟是按照标准严格把关的正常淘汰,还是迫于舆论压力之下的“丢卒保帅”?

倘若只是试探民意,敷衍舆论,则高管候选院士势必深陷“评选一次,质疑一回”的泥淖,严重损害制度的公信力。对此,有关部门必须正视公众质疑,一方面摒弃行政化思维,建立央企高管市场化选拔制度,真正遴选出业界认可、公众信服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改革院士评选制度,变政府认定为社会评选,让公众参与进来,增强评选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工程院行政化民意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24
华裔科学家董洪标教授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华人时刊(2022年23期)2022-09-24 23:12:28
热烈祝贺本刊编委孙立宁教授当选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高等学校“去行政化”路径探索
出版与印刷(2016年3期)2016-02-02 01:20:07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0:52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