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同行交流未发表的研究工作,是为了获得反馈,指出研究还存在哪些缺陷,还有哪些实验需要跟进。当然,肯定也有人‘只看不说,回去照此开展研究,但这毕竟是少数。从长远看,将未发表成果拿出来与人交流获得的益处,远远大于研究成果被‘偷走的潜在风险。”
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表示,不要怕被人偷走科研思想。
2.
“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基础是实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梦。这两个梦是根本,也是先导。如果不先实现这两个梦,‘中国梦就没有根,就没有魂。”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指出,科教是“中国梦”的根和魂。
3.
“一般教授和研究员花较多时间和精力还是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但年轻科技人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经费还是有不少难度。现在虽然有针对年轻人的项目,但数量还远远不够,每项资助的强度又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
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呼吁:国家要特别重视培养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才。
4.
“在经费使用中,重视对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改善的支持,缺少对人员的支持;有钱购买国外昂贵的仪器,无钱养维护人员;科研人员待遇相比国际水准与国内生活成本依然偏低;国外博士生、博士后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而我们的博士生不能脱离校园独立生活。”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指出,支持青年不能“见物不见人”。
5.
“在科学前沿做研究一般要经历很痛苦和很快乐两段时间,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困苦时要有两个精神同时存在,一个是不放弃,要坚持下去;另一个是觉得做不下去得换个方向。”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寄语青年学子:做研究要执着,也要有“换方向”的本事。
6.
“过去我们的科技方面有很多空白,为了解决‘有无的问题而模仿别人,可以理解,然而一旦‘有了,就应该想着如何创新和对别人的技术进行重大改进。”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耀表示,科研“炒冷饭”将埋没原创价值。
7.
“科学精神能够让人科学、理智地看待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但其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从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
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表示,科普应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8.
“稳定的科研环境可以让科研人员清楚并计算成本和收益,选择符合环境的行为模式;多变的科研环境只会让科研人员无所适从,过分看重短期效益,养成投机心理。”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表示,频繁的政策调整会使科技人员对科学环境产生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