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伟
摘 要 传统的排球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形式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我院排球选项课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对排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验证了新的排球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快速掌握排球基本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排球 教学实验 改革
随着我院公共体育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以来,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排球作为一项备受学生亲睐的体育项目应该及时变革以满足现代教学形式的发展需要,以前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与目前“工学结合”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1学年64课时)掌握基本的排球技术,经过不断实践,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了一种适合我院选项课教学实践情况的组合练习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验对象和教学设计
(一)研究时间及对象
2011至2012学年度,在我院排球选项班随机抽取2个班,每班30人。本教学实验采用实验法、测量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为了防止实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系统差异而影响内部效度和实验的可靠性,因此在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了3项排球技术的技评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以上指标经过统计处理无明显差异后,随机确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实验组教学设计
第1阶段(18~20课时)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排球动特点,在组合练习中学习与掌握自垫球、自传球技术,不断提高运用这两项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法:讲解与示范这两项技术;自垫球简单组合练习;自传球简单组合练习;自传球与自垫球简单组合练习;逐渐向复杂组合逼近。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积极练习;组合练习由易到难,逐渐接近实战,在各种难度下进行练习,增加学习兴趣。
第2阶段(20~22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组合练习中学习掌握两人间互传、互垫球;上手大力发球技术;两人间移动中互传、互垫球;多人间互传互垫球。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法:讲解与示范正面、侧面、背面传垫球技术;上手大力发球;双人传、垫球组合练习;多人传、垫球组合练习;双人移动中传、垫球练习;多人移动中传垫球练习;逐渐由单个技术向多个技术组合逼近;在教学比赛中加入攻防教学进行练习,简单战术讲解。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进行组合练习;组合练习由易到难,逐渐接近比赛;在对抗下练习,增强兴趣;学习气氛紧张而愉快。
第3阶段(20~22次课)的教学任务:巩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分成几组进行多人攻防练习;教学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战术。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法:双人组合技术逐渐向多人发展;简单战术讲解;局部练习技术、战术;整场熟练技术、战术。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技术动作;对比赛中出现的技、战术使用错误,及时纠正;对学生进行综合技、战术教学,同时加强团队协作教育。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效果的比较分析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并对学生进行了严格技术考试和学习效果测评,测评结果见表1。
由表1中可见,在教学学时相等的条件下,在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方面,两个组的技术与技评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四项(垫球技评分、传球技评分、发球得分、发球技评分)成绩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的各项成绩均好于对照组,两个组的各项指标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的进步更为明显。两组学生50m、1000m跑、立定跳远成绩有显著性差异,均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铅球、引体向上力量素质差异显著, 说明实验组教学对提高学生耐力、速度和弹跳力比传统教学效果优越。
为了评价学生实际运用排球技术的能力,第3阶段末期安排学生进行攻防练习,每班分成5组进行教学比赛,特邀请2名排球专项教师对学生比赛能力进行评定,得出结论: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战意识差距较大,实验组学生攻防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组。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术运用能力有很大差距,实验组学生运用技术更灵活、合理、实用性更强,而对照组比较生硬,而且连贯性不好。
(3)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配合熟练程度不同,场上情绪不同。实验组学生配合能力强于对照组,而且积极性较高,气氛更为活跃。
(4)比赛能力评定结果为:实验组优秀23.35%,良好36%,中等30%,及格6.66%,不及格3.33%;对照组优秀10%,良好23.3%,中等43.3%,及格13.3%,不及格10%。
(二)两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对比(见表2)
三、小结
(1)组合练习教学法指导思想优于传统教学思想。本实验采用适合我院学生特点与实际情况的速成教学法,主要教给学生传、垫、发等几项主要技术,以适应学生学习时间短的特点,使学生学以致用。
(2)组合练习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3)组合练习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4)组合练习教学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闻寰,黄良镇,赵少雄.论海南省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08,(53).
[2]李训宇.关于在高职体育教育中贯穿“兴趣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 .
[3]张亚,许连.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
[4]陈国平.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
[5]徐通.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8,(35) .
[6]陈国辉.浅谈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技财富, 2008,(10) .
[7]田丽芬,李小兵.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研究[J].职业,20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