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2013-04-29 14:07:57游宇明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蒋梦麟刘文典梅贻琦

游宇明

我发现民国时代的大学有两种知识分子最为人瞩目,一种是大学校长当得特别好的,一种是学问做得出色的。

大学校长当得好的有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等人。蔡元培考上过进士,是前清翰林,人到中年后又游学西方,如果一心一意做学问,也会很有成绩,但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北京大学的行政管理上。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北京大学才由培养官僚的学校转变成一所“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蒋梦麟留学西方,获得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执掌北大十五年,让北大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他戏称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胡适曾赞扬蒋梦麟是一位“有魄力、有担当”的校长。执掌清华大学十七年的梅贻琦是清华最早的物理学教授之一,他当了校长后,似乎没花多少时间在专业上,校长却做得有口皆碑。梅贻琦在清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严格遴选教师,将那些最有才华的教学人才延揽到清华;二是推行校园民主制度,让教授在校内活得有威望有尊严。他有两句名言被人广泛引用,一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二是“我这个大学校长是给教授搬椅子的”。

陈寅恪、吴宓、刘文典等人则以做学问见长。陈寅恪一生从未担任过真正有权力的职务,最大的官就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底下的一个组长,类似于今天的研究室主任,而且还是兼职的,并未拥有多少权力,但他精通英、法、俄、日、德等十一国文字,又对史学、文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在史学方面的研究尤为人称道,当时就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三百年仅此一人”。吴宓通晓多种外语,对外国文学有独到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此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他在《红楼梦》研究上也非常有造诣,写有《〈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等多篇红学论文。此外吴宓还是一位诗人,发表过不少古体和白话新诗。鉴于吴宓在学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授予其“部聘教授”的殊荣。刘文典短时间做过大学校长,他的校长当得如何,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但他的学问却做得无有人不钦佩。刘文典一生从事古籍校勘和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开设过《庄子研究》、《大唐西域记研究》等十多门课程,有中有外、有古有今,深受学生欢迎。著译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十多种。

搞行政和做学问的人“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互不抢饭碗、拆台子,是民国大学的典型情景。这其实非常符合教育规律。做优秀的大学校长也好,做杰出的学者也罢,都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假若一个人一边做着大学校长,一边盯着教学名师、两院院士之类的头街;或者一边做着博导,一边想当处长、校长,肯定会什么事也做不好。

权力本质是喜欢扩张的,要让大学校长们不去捞取学术帽子并不容易,这也是那时校长们的可爱之处;同样,想使学者对权力不感兴趣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权力可以带来利益,一个人可能不爱喝白开水,不爱吃洋面包,但少有人不爱钱、不爱由金钱派生的美色。民国时期的学者也不是神,他们之所以愿意一心一意做学问,是因为当时学者地位高,做学问有地位、有尊严、有丰厚的收入,在学校里说话算话,不担心被权力欺侮。

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的,学者也不例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在大学极度行政化的今天,手握权力者首先应该为高等教育做些什么。

猜你喜欢
蒋梦麟刘文典梅贻琦
蒋梦麟人财两失
爱你(2017年8期)2017-11-24 17:14:44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26
蒋梦麟软硬不吃
公务员文萃(2016年1期)2016-05-17 13:54:07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政工学刊(2014年12期)2014-05-25 00:35:02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做人与处世(2014年2期)2014-02-21 06:02:52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知识窗(2013年11期)2013-05-14 09:08:09
刘文典的三次服软
刘文典不是只有“狂傲”
文史月刊(2011年10期)2011-12-20 09: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