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甘胜
在生活中或生产作业时,我们碰到事故,通常都会处理这些事故,然后想方设法不让此类事故再发生。其实,遇到事故并不是坏事,从事故中,我们能够悟出发明创造之道,发现可贵的创意。
事故催生创意,这种通过事故找创意的创新方法,我们称之为事故启迪法。
不怕事故,多创意
事故多,创意也多。在生活中,不怕事故,从事故中受到启迪做出发明的人很多,做出的发明作品也不少。可折叠锯子就是长井先生受事故启迪而发明的。
由于家境贫寒,长井先生中学毕业后就去乡公所当了名公务员。他工作非常努力,而且喜欢动脑动手。
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长井先生总要拿出木工工具,制作一些小玩具送给学校的小朋友们,并沉浸在“假日木工”的乐趣里。
一天中午,他发现乡公所走廊的地板坏了,马上到劳役室拿了一把大锯子,试图修好地板。可当他走到走廊的拐角处时,一个小女孩忽然跑出来,因为来不及避开,他不小心碰伤了女孩的手臂。
幸好没有伤到脸部,并且女孩的家长也通情达理,认为责任不全在长井,因此也没有责怪他,只是微笑地说:“有了这次教训,孩子也许会学乖一点。”
就这样,女孩的家长将这次事故矛盾最小化,化有事为无事,然而,长井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
虽然这次事故女孩也有责任,但无论如何,拿着裸露锯齿的锯子在走廊上走,实在太大意了。这种事故今后还会发生吗?想到这里,长井脑中突发创意:何不制造一种不会伤害人的锯子呢?
从那天起,长井先生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制造不伤人的锯子。有一天,他一边削铅笔一边思考着,削好铅笔后,就在折叠铅笔刀刀刃的刹那,他脑海中蹦出了灵感的火花。
“将锯子的锯刃设计成可以折叠的,不用时直接将锯刃折叠起来不就好了吗?”他说做就做,回到家里马上动手试制。
很快,他就设计出了一个折叠式的锯柄,然后装上铝刃,尝试着锯了几块木头,发现使用效果和普通锯子差不多。
长井高兴地拿着锯子去见上次碰伤的女孩的父亲池田先生。池田先生是国民学校的劳作老师,他试用了一下折叠式锯子后说:“嗯,很方便。这种锯子说不定会在学校里流行呢!长井先生,你是不是考虑申请专利?”
长井听取了池田的建议,获得了自己的第一项专利。
这种可折叠锯子深受县级以下各学校的欢迎。他和池田合伙雇用木工开始产销这种锯子,很多学校纷纷向他们订货。结果,长井只好辞去公务员的职务,把家庭工业拓展为正式工厂,增加工人,批量生产可折叠锯子,满足学校劳作课的需要。
一位司机从交通事故中受到启发,也做出了实用的发明作品。这位司机经常开车跑长途,一次,由于身体疲劳,他犯瞌睡,使高速行驶的汽车猛地撞上了路边的大树,树毁车翻,车里的人都身受重伤。
事后,这位司机对如何防止行车中打瞌睡的问题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电子提神器,戴在头上能使人精神焕发,可以有效地驱走“瞌睡虫”。
琢磨事故,勤创造
人人都不希望在生活中发生事故,可为什么事故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发明创造呢?
首先,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我们总是设法处理,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很多创意便会不经意地闯入脑海中。
比如洪水肆虐,冲垮了防洪堤坝,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洪水之害,我们必须迅速设法解决,于是各种抗洪办法应运而生。在不断完善抗洪办法的过程中,人们做出了一些发明作品。有人发明出“钢架截流法”、“水袋阻水法”,还有人发明了“沉船阻流法”等。
其次,人们不希望发生不利事故,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常常立题研究,即有目的地提出发明创造课题,引导人们去发明创造。
例如为了预防家中厨房起火、高压锅爆炸、煤气中毒等,人们事先就潜心研究,发明了家用消防器、防爆高压锅、煤气泄漏报警器等一系列产品,以满足人们对安全性的需求。
我们在进行发明创造时,不妨试一试事故启迪法,从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故中发现创意,发明出创新作品。
在运用这种发明方法时,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需要掌握两大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借助已经发生的事故,我们在寻找排除事故或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新办法中激发创意,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第二个技巧是我们假想某种事故会发生,一旦这种事故发生,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过假想激发创意。
比如我们假想高速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失灵该怎么办,或者当发现车辆就要起火而车门打不开时,我们该采取何种办法。这种“事故想象”必然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事故启迪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安全性,这是发明创造过程中的技术关键,否则,事故是绝不会引出真正的发明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