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elie Koster:青春华丽登场

2013-04-29 00:44包雯璐
收藏·趋势 2013年6期
关键词:画廊无人艺术家

包雯璐

25岁时,你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又做了什么?

有一位荷兰女孩儿,25岁的时候已经经营了自己的“无人画廊”(No Man's Art Gallery)并致力于挖掘有天赋的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不仅在网上,也在世界上许多城市中进行公开的展出。继在阿姆斯特丹、汉堡、孟买、哥本哈根、巴黎成功举办展览之后之后,她与她的无人画廊的“闪现展览”(Pop-up Gallery)已于5月17日在上海亮相。这就是Emmelie Koster,她令人惊艳的不是那所谓年轻有为,而是她焕发出的无所畏的开拓精神。Emmelie Koster曾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律师,仿佛是漫不经心一样的偶然,只为卖了自己的画,她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开起了网站、办起了展览。她的故事中总是有着许多奇遇:在印度孟买展览时,分发45个相机给当地平民窟孩子们让他们拍自己身边的生活,从中挑选的照片也成为后来的展品;在法国巴黎展览时,一位知名藏家(前卢浮宫总监的夫人)买下了一幅Max & Charlotte的作品,行家里手的肯定使她更相信自己放弃法律转向艺术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No Man's Art Gallery 无人画廊

无人画廊由Emmelie Koster在2010年发起,现总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画廊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国际化平台,并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展览。每三个月选择一个不同城市,寻找当地年轻艺术家,展出他们的作品并且带到下一站。展览接纳了全球各种各样的年轻艺术家。“无人画廊”的命名指的是无人之境(一个没有法律没有界限的地方)。其所代表的独创性和冒险精神使得他们可以穿梭于各个国家和文化之间。

ARTY:怎么会想到开画廊?

Emmelie Koster:刚开始做画廊的时候,对我而言更像是个儿戏,我试图把自己的画卖掉,因为我不认为我画的有多好。那是2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我已经选择了专业全职为画廊而工作。我发现年轻的“地下”艺术家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进军国际艺术市场。无人画廊现在把跨国展览和销售机会带给更多年轻艺术家。我曾毕业于法学院,后来辞去了律师的工作,这种“中止”是因为我发现我有个理想:去发现这个世界能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我很幸运我得到了很多好机会,并且我非常努力地工作希望这些机会降临在我身上是值得的。

ARTY:为什么专门给年轻艺术家这样的机会来展示他们的天赋和作品?

Emmelie Koster:年轻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立足之地,因为人们总会担心将一个海外的“地下”艺术家作品带出来需要承担风险。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改变这种态度了。数字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可以轻松“跨界”。跨国交易的成本远低于以往,并且我们的市场营销现在也可以覆盖全球。我希望无人画廊能树立一个榜样:跨越国界代理年轻艺术家不一定必须冒险。

Pop-up Gallery 闪现展览

无人画廊首创,每隔几个月在一个不同的国家举办闪现展览。展览开放一周后他们就消失了,前往看展也像是一种历险。展览位置保密,只告知事先预定的观众。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独特的场地进行展出:孟买的纺织厂遗迹,哥本哈根的小教堂,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庇护所等。在当地逗留的三个月准备过程中他们需要建立完整的艺术关系:包含艺术家、艺术爱好者、买手、媒体、赞助商和当地合作人等,这无疑是需要勇气去面临挑战的。

ARTY:何时开始想到要将“闪现展览”(Pop-up Gallery)带到世界各地的?

Emmelie Koster:我在学习法律、经济学硕士期间有三个学期都是在不同国家度过的,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将“闪现展览”带到每个我学习的地方,这之后进行跨国闪现展览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ARTY:哪里的艺术家令你最印象深刻?

Emmelie Koster:每个地方都有天赋秉异的艺术家,但是我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年轻艺术家提供给我们的作品档案的整体水平略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在中国选择作品时,让我们更加为难。我们肯定还会回来的。

ARTY:在本次上海的展览中,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为什么到把这些完全不同背景的作品一起展出?

Emmelie Koster:将闪现展览中的所有作品带到一起的主要有两大原因:他们的概念和我的个人观点。当无人画廊到不同国家时,我们先在那呆三个月,尝试发现有天赋的“地下”艺术家。展览作为一个成果,呈现了我们在以往所有闪现展览中的发现。艺术家的选择标准是很宽泛的,比如说:独创性、可发展性、市场经济价值以及艺术家本人的个性。我们对所有的艺术媒介、概念和想法都持开放的态度。

ARTY: “闪现展览”的下一站在哪?

Emmelie Koster:我曾想过“闪现展览”下一站在1月去开普敦。但是上周有人告知我1月的开普敦是非常炎热的。我挑选展览目的地时也会受气候影响,我总想去阳光明媚的地方,而且气候也是组织活动的风险之一。在大雨大雪天中人们总不会出门的,所以我尽量避免秋冬。太热的夏天也会很困难,所以我现在在寻找另外一个1月份能去的地方,也许是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Cartagena)。

Art in the Dark黑暗中的艺术

由这个年轻的组织独创的一种观看展览和艺术品的方式:在黑暗的空间环境中,租借或自备手电筒观看艺术品。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真实尝试的时候却有一种暗中发现的快乐。这种观展方式正与无人画廊的经营方式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ARTY:何时何地开始做“Art in the Dark”这样的展览方式的?是否担心这种展览方式会让观看者无法了解作品细节?

Emmelie Koster:我们第一次“Art in the Dark”也是不得已的。在汉堡的闪现展览中,要用那幢楼的2楼,但没电。于是我们决定分发手电筒并让观众们在黑暗中去发现艺术。此次尝试的反馈十分可喜。每个人都很喜欢这种探险,我们发现以这种方式人们观察艺术时关注度更高了。实际上在黑暗中人们会看到更多的细节(相对灯光全亮的环境下),因为他们在用手电筒寻找细节。

ARTY:对中国的年轻艺术人们说点什么。

Emmelie Koster:关于艺术空间和场地,在欧洲,有许多艺术家和艺术项目在无人建筑中进行活动。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在一个建筑闲置的时候举办一些艺术活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保持着这个区域的活力,并且防止这个建筑在无人租用的时候贬值。我在上海看到许多闲置的空间,我肯定中国其他地方还有许多这样的空间。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好且可实施的方案,带着这个方案去寻找建筑的开发商或者业主,也许你能以低廉的价格找到一个合适的艺术空间。当然你要在保护好建筑的前提下进行公关,最重要的还有你的灵活性。比如我们与业主达成协议,在他们闲置时占用空间,并且当他们找到租户后我们1周之内就可以搬出。

在与Emmelie Koster的谈话中,了解到她的不懈努力也就不再惊讶于她那些世人可见的成就,反而教人想起了许多的艺术从业者。我们身边有多少的“怀才不遇”总是感慨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谁也都听腻了这样那样的抱怨、推脱、无奈、不甘……在现实的高墙之下,还剩下多少人想到自己可以开拓些什么,而不只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假潇洒。即使微薄的力量也可以日积月累成为一份执着。在这个浮躁的人人都争当明星的世界里,难得遇到一位甘愿踏实地将明日之星慢慢托起来的推手,给那些还没名没分的天才们一个平台去玩耍去发现去曝光,难说他们中没有日后令人印象深刻的“狠角色”。

猜你喜欢
画廊无人艺术家
无人战士无人车
反击无人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诗到无人爱处工
无人超市会流行起来吗?
画廊
画廊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