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兒文学的音乐渗透教育

2013-04-29 00:44陈建华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3年6期

陈建华

摘要 本文从幼兒文学的情感、韵律、形式特点与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之间的互通美感性入手,论述了运用兒童式阅读、共通式感受、叙事式铺陈、艺术式留白等方式为幼兒文学融入适宜的音乐,实施以文学为基础的音乐渗透实践研究。

关键词 幼兒文学;音乐渗透;欣赏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49-02

人类的生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生存、发展和享乐。人类的审美需要,是精神享乐的需要,是乐生的最高形式。幼兒文学的美,在于其以特有的韵律和形式承载着童趣与想象。音乐的美,在于用旋律和节奏倾诉富有情感的故事。如果可以让音乐为幼兒文学进行有机的渲染、衬托或整合,在凸显其优美流畅、具体形象、富有节奏等特有的审美特征的过程中,生动地传递出文学的艺术美感,将是幼兒美妙文学之旅的又一个新境界。由此,笔者从幼兒文学欣赏和音乐的有效渗透入手,进行了幼兒语言与音乐渗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兒童式阅读,搭建认知阶梯

只有站在兒童的视角去阅读文学作品,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兒童与文学作品的距离。运用“兒童式阅读”这一策略,以音乐为阶梯表达文学作品中可能会造成兒童认知困难、不易理解的内容,以兒童的视角构思他们所需要的指导与帮助,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小班故事活动《猴子的旅行》,讲述了动物园里的猴子决定去“旅行”,他们走啊走啊,看见了狮子笼、海豹池、长颈鹿房,感觉“世界这么大,旅行多么好啊”。可是,当他们继续在笼子里转圈“旅行”时,所看到的景物都是重复的,这时猴子们发出了“世界多么枯燥,看来看去总是这几样东西,旅行什么用也没有”的感叹。这个略带着讽刺韵味的故事告诉孩子:猴子们费了半天力气走啊走,其实根本就没有走出笼子,只是像旋转木马一样在笼子里转圈子而已。

为了让认知能力有限的小班幼兒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教师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融入策略,先在活动室中间画一个大圆圈,然后在四周放置了故事中“狮子笼”“海豹池”“长颈鹿房”的大幅图片。伴随着《口哨与小狗》的音乐,让幼兒绕着地上的圈走走停停,看看圈外的图片。刚开始,伴随着节奏起伏的音乐,孩子们如同刚开始旅行的小猴子一样,兴趣盎然地看着“狮子笼”“海豹池”“长颈鹿房”并指指点点。当教师带领孩子们不停地在圈上走啊走,多次重复地看着“狮子笼”“海豹池”“长颈鹿房”的图片后,孩子们渐渐觉得索然无味了,此时配合故事的背景音乐也开始呈现缓慢、沉重、无趣乏味的节律。这样,孩子们在之后听故事时,就很快地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并被猴子们荒唐的行为逗得开怀大笑,说道:“这些猴子怎么这么旅游呢,他们根本就没有走出笼子呀!”“那音乐听起来他们一开始多高兴呀,哈哈,他们好傻!”“那音乐慢得就像猴子不愿意再走了,一定是走不动了吧。”由此可见,在活动中融入音乐,有效地帮助幼兒理解了故事的内容。

二、共通式感受,捕捉情绪脉搏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形象和情节回旋、夸张;重音、节拍、节奏起伏;声调轻重、快慢、高低变化;能给人带来美感,等等。其中情绪情感的变化是文学的主脉搏。教师应根据兒童文学作品的特点来判断:哪些是幼兒需要重点感受和把握的文学要素以及文学中变化的情绪情感等。为此,教师可运用艺术的共通点,在文学作品中融入合适的音乐,营造出多元艺术整合的意境,通过文学与音乐的整合,突出作品中的关键情绪情感,利用多元艺术的反复、夸张、强调等方式,渲染符合作品的背景气氛、情景等,敏感地捕捉幼兒与作品之间相同的情绪脉搏,帮助幼兒走进文学作品。

故事《会飞的大衣》描述了主人公波尔诃的大衣因缺少扣子而被大风吹飞上了天空后,他狼狈不堪、紧张慌乱地与大衣进行有趣的博弈。有意思的是,不管波尔诃如何与大衣抗争,都无法拿到大衣,反而引来大衣更加调皮的举动和嘲笑。但美丽的扣子却能让大衣乖乖地听话,温顺地飞到主人的身边。故事中蕴含的尴尬、慌张、无奈、轻松等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不是幼兒通过简单的阅读、倾听就能感悟到的。

为了让幼兒能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情感的变化过程,教师在讲述主人公慌张奔跑、尴尬失落大衣又无可奈何时,选用了《猫和老鼠》中幽默诙谐又略显紧张的音乐作为背景衬托,突出波尔诃这个有趣的角色形象,用音乐营造主人公慌乱的心情状态。而“大衣在不同的情景中自在飞翔,调皮、悠闲飞落”的地方则配合略带轻盈飞舞感觉的情境音乐《幽默曲》,并反复重叠、回旋和强调。通过教师的整合处理,既达成前后幽默的连贯,又显示出紧张与幽默不同的情绪,帮助幼兒在听故事时能较快融入作品的氛围,理解角色的行为,领会故事的内涵。

三、叙事式铺陈,拓展联接想象

幼兒喜欢兒童文学,尤其喜欢听故事,就算反复听也不厌其烦。音乐具有叙事的作用,那些起承转合、高低舒缓的旋律像在述说着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叙事功能,帮助幼兒打开想象的空间,通过音乐的铺陈,丰富幼兒的文学想象,让文学伴着音乐走得更远。

中班诗歌活动《绿色的和灰色的》描绘了灰色的狐狸躲在绿色的森林中,等待着小兔经过。但因为翠鸟的报信,兔子们顶着绿色的棕榈,轻手轻脚地经过森林,成功地躲过了狐狸的追捕。教师在为这首有张力的故事诗设计音乐渗透时,采用了音乐先导的方式,首先让孩子们聆听以静谧为基调的《春野》中的主旋律,让他们感受森林的总体意境,想象森林中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教师在音乐中加入了小鸟的叫声,表达翠鸟报告的情节,再融入轻快的跳音,展现小兔轻手轻脚经过的过程。同时,教师还会和着音乐适时地逐幅呈现诗歌中的场景画面,引发幼兒对诗歌进一步的想象,创编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叙事。在此基础上,教师配以诗歌朗诵与音乐铺陈,完整地呈现诗歌内容。

四、艺术式留白,延展表达时空

不少兒童文学作品都会特意留白,为的是给兒童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幼兒对文学中的这种“言外之意”的敏感性,是需要通过必要的刺激去引发和培养的。通过文学作品与音乐的整合,恰恰可以利用艺术间的转换、传递与融合,释放出更多驰骋想象、自由表达的空间,促进幼兒的艺术联想和灵感进发。当幼兒理解文学作品并产生情感共鸣时,就会自然地产生表现和表达的需求。

在诗歌《伞》中,“小溪边的大树,是小喜鹊的伞;池塘里的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简单的诗句背后蕴含着小喜鹊、小青蛙、小蚂蚁在伞下悠闲躲雨的画面,以及更多的小动物在大自然中躲雨的有趣情景。为了帮助幼兒感受、理解、体会诗歌所内涵的这些“言外之美”,在诗句的每个段落之间,教师插入了雨天的音乐,让音乐在段落间起到延续与过渡的作用,达到延展诗歌内容的效果。通过音乐引发幼兒对诗句表面意义之外的联想,由音乐进入想象的世界,自然地随着音乐模仿小喜鹊、小青蛙等小动物在伞下嬉戏、游乐的场景。这样一来,幼兒就能在理解、想象与表达中得到美的享受,体验想象的乐趣,并且更深入地体会到文学独具的魅力。

语言与音乐的渗透教育不是简单的艺术元素堆砌,而是强调幼兒在整体艺术欣赏中的感受性体验,关注更贴近幼兒需求的有意义传递,注重幼兒对作品灵感、生命与自由的感受。

(责任编辑 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