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新场”二字,还以为是个新建的仿古场镇。事实上,新场是个地道的古镇,新场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上千年之久。新场始建于东汉末年,唐代叫“思安寨”,在清代与民国时期,叫“清源”,清代雍正年间因此地头堰村的扇子街集市,兴场设市,故称“新场”。
称新场为“最后的川西坝子”,是因为它地处邛崃山脉与成都平原过度地缘带而得名,意思说出了新场就进入山区地带。
因靠近西岭雪山,水成为新场的一大亮点。这里镇中有水,镇外有江。为了灌溉和生活的便利所需,新场的先民们修筑了三道堰河。头道堰分到古镇上游的农田做灌溉,二道堰穿镇而过,便于居民生活,也作为古镇的一大景观,三道堰又继续流出灌溉下游的农田。如此综合巧妙地用水,让人不由感慨古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智慧。
当然,有水的地方就一定有桥。新场古镇历史上有很多桥,廊桥、铁索桥、石桥等等。最著名的当属九洞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顺河而建的,当地百姓又叫它顺河桥,历史上它被称为“江源第一桥“,这也是川西独有的顺河桥。
沿古镇老街一路前行,许多建筑中西合璧,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中式结构、风火墙装饰的房顶,西洋风格的窗格子、罗马柱、花瓣形的透气孔……这些风格独特的小楼,有的曾是过去的天主教堂,有的是商会会馆,有的则是有钱人家的洋楼别墅。
其中,一栋西洋风格的李氏古宅华丽建筑格外耀眼,最受人关注的就是门楹上的这两幅图画了。可以清晰地看到,左边的图案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园林景色,亭台楼阁、古朴典雅;而右边对称的却是典型的西方文化的教堂式建筑,高楼尖顶、华丽庄严。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看似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在讲求对称的中国建筑美学中居然显得如此和谐。
在新场,慢生活闲生活成为主调。喝茶聊天看报打牌客随主便,竹编背篓、簸箕、扫帚仍然是新场人寻常使用工具。而且每逢2、4、7、10,附近山区的百姓还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因此也有人称新场是一场“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