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佳波
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合用芪苈强心汤治疗,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76%,对照组53.8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芪苈强心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因慢性病变长期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的心功能减退,心搏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导致心内科危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2011年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芪苈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老年心衰患者52例,临床及有关检查均符合心衰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52~76岁,平均65岁;冠心病15例,肺心病4例,风心病2例,扩心病2例,心房纤颤2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5例;脑梗死3例,高脂血症6例;新功能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并发症、心功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1.1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阳虚水泛兼血瘀证[1]:①主症:心悸,气喘,下肢浮肿,畏寒肢冷。②次症:乏力,胸闷,脘腹胀满,尿少,满色晦暗,口唇紫暗,颈部青筋暴露,胁下痞块。③相应舌、脉象: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滑,脉细促、脉涩或结代。具备主症两项或以上,兼备次症两项或以上,参照相应舌、脉象者即可辨证为此证。⑵西医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内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确诊[2],并按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委员会1997年修订的NYHA分级标准作为心功能分级。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应用吸氧、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强心剂、ACEI类药物抑制心室重构,有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等药物联合治疗。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芪苈强心汤,药用人参10g,黄芪20g,制附子(先煎)10g,丹参15g。红花10g,桂枝10g,泽泻10g,车前子10g,葶苈子10g,五加皮10g,白术15g,白芍10g,茯苓20g,玉竹15g,每剂加水煎成300ml,150ml/次,2次/日口服。③疗程:两组均以15天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1]:⑴按NYHA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评定:①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②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及2级;③无效:心功能提高1级。加重:心功能恶化1级或以上。⑵中医证候疗效:①显效:主次症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减少≥70%;②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③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④加重:治疗后证候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算数据用(X±S)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计数治疗采用X2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见表2。
讨 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即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不可避免的晚期病理结果,现在医学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仅有心肌收缩力的减弱,而且有神经内分泌激活,进而对心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喘证”、“水肿”、“肺胀”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标本俱病”之证。历代古籍素有记录。《灵枢·脉经》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金匮要略》曰:“心下坚大如磐,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血证论》曰:“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也”。以上论叙表明其虚以心气、血、阳虚为本;其实以痰饮、瘀血、水肿为标,而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转化;痰饮、瘀血、水肿亦可相互掺杂,系虚实夹杂之证。其中心气、血、阳虚是心衰发生基本病理原因,必然导致其他相关的病理改变,产生重要的病理产物,其中包括痰饮、瘀血、水肿。故治療上当以益气温阳利水、活血通络为法则,芪苈强心汤由人参、黄芪、制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葶苈子、五加皮、丹参、白术、白芍、玉竹组成,其中人参、黄芪、制附子、桂枝、白术益气扶阳(强心救逆,而无肝肾损害之忧);茯苓、泽泻、车前子、葶苈子、五加皮、白芍、玉竹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减轻心脏前负荷而无伤阴之忧);红花、丹参活血通络(扩张血管以减轻心脏后负荷);使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与祛邪相得益彰,则心衰可逆。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能改善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提高心肌收缩力,附子可增加心肌收缩力[3],降低舒张压;葶苈子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降低静脉压[4],玉竹煎剂能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降压、抗衰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