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爱玲
摘 要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发热46例(100%),头痛46例(100%),呕吐39例(84.8%),意识障碍18例(39.1%),惊厥8例(17.4%),脑膜刺激征25例(54.3%);脑电图检查异常28例(60.9%);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病毒唑或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病毒性脑炎好发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结合脑电图和头颅CT检查协助早期诊断,绝大多数预后好。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年均可发病,病情轻重不等,危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儿科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6例病毒性脑炎,男25例,女21例,男:女=1.19∶1。发病年龄1岁9个月~12岁,其中<3岁3例(6.5%),3~6岁19例(41.3%),>6岁24例(52.2%)。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流行病史。
诊断标准[1]:诊断参照胡亚美、江载芳主编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
症状与体征:46例均有发热(100%),其中>38℃ 26例(56.5%),<38℃ 20例(43.4%),热程1~12天。所有病例均有头痛(100%),头痛持续时间1~5天。呕吐者39例(84.8%),呕吐呈喷射性6例。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8例(39.1%),表情淡漠13例(28.3%),烦躁6例(13.0%)。惊厥8例(17.4%),以全身阵挛发作为主,见于病程第1~3天,持续约5分钟缓解。昏迷2例,在病程第2~3天出現,2天后清醒。25例(54.3%)具有脑膜刺激征,8例(17.4%)有病理反射。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109/L 11例(23.9%),(4~10)×109/L 27例(58.7%),>10×109/L 8例(17.4%),分类多以淋巴细胞为主。②脑脊液检查:本组46例病人均在入院1~3天做腰穿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外观均为无色透明,脑脊液细胞数增高42例(91.3%),其中<100×106/L 24例(52.2%),(100~200)×106/L 13例(28.3%),>200×106/L 5例(10.9%),最高1例为290×106/L。分类以单核占优势。蛋白增高6例。糖、氯化物均正常,细菌培养均阴性,墨汁、抗酸染色未找到细菌。③脑电图检查:39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异常28例(60.9%),一般显示弥漫性异常,少数患者为局灶性。分为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结果判定参照《临床脑电图学》的诊断标准[2],轻度异常19例,中度异常6例,重度异常3例。④头颅CT检查:本组46例均在入院1~3天行头颅CT检查,异常11例(23.9%),表现低密度灶,为多发病灶或单发病灶,大多同时侵犯灰白质或仅侵犯灰质或白质。⑤脑脊液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因条件所限,脑脊液PCR检查12例,2例昏迷病人单纯疱疹病毒HSV-DNA阳性,其余10例无异常。
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多数用病毒唑10~15mg/(kg·日)静滴,昏迷、HSV-DNA阳性者给予更昔洛韦5mg/(kg·次),静滴,连续用药5~7天。全部早期均给予降颅压治疗,静滴甘露醇、地塞米松。重症患儿急性期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3~5天。同时辅以镇静止惊、退热、能量合剂及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应用抗生素。恢复期给予营养神经细胞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及脑电图恢复正常,无后遗症;②好转:症状和体征好转,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脑电图正常或轻度异常,遗留轻度神经系统后遗症;③无效:病情恶化或死亡。
结 果
本组治愈38例(82.6%),其中1天内确诊17例,3天内确诊18例,3天后确诊3例;好转8例(17.4%),其中1天内确诊2例,3天内确诊3例,3天后确诊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