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领
【摘要】近年来,太极拳运动作为传统健身武术在国内外发展迅速,给太极拳运动发源地—焦作的体育和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针对焦作市太极拳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焦作太极拳文化旅游的发展给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焦作市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1 前言
太极拳,起源于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身和养生方面需求的日益提高,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武术发展迅速,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到其发源地焦作参观游览〔1〕。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太极拳文化的旅游开发远远不能满足焦作市旅游发展的需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焦作市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城市,开发和发掘好所独有的太极文化旅游资源,不仅能增加焦作市的旅游收入,也能促进焦作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
2研究结果
太极拳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太极拳虽早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但焦作市陈家沟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可供游客参观的景区,以至于太极拳旅游开发工作都集中在每两年一届的太极拳交流大赛上。虽然该项赛事的规模和等级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太极拳大赛的影响力仍然较小〔3〕。太极拳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人气质的拳种,虽拥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旅游开发却至今尚未成型,给焦作市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
3 太极拳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3.1太极拳旅游开发优势
(1)历史悠久,内涵深远。太极拳历史悠久,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学说、中医学说、兵家学说之大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拳术被称为“功夫”,也是许多外国人提到中国经常会想起的众多元素之一,特别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理念更能体现古老中国的智慧与哲学,更加契合中国的古典文化和中国人气质。所以,太极文化是我们急需宣扬推广的功夫文化〔4〕。
(2)传播广泛,深受欢迎。太极拳传播广泛,练习人数众多。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养生的热衷追求,太极拳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健康双重需求的文化体育项目。太极拳因其动作柔缓,重视养气,已成为老少皆宜的有氧运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太极拳赛,影响日益加深。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规格和影响越来越大。1992年起,焦作温县就开始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以太极拳为连接点,架起了中华太极文化对外交流的桥梁。之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00年,拳赛移至焦作市举办,2009年升格为由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政府举办。随着这些大赛的成功举办,太极拳也被更多的国家和群众认知,太极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5〕。
3.2 太极拳旅游开发存在的劣势
(1)缺乏搏击魅力。太极的搏击性不强,重视防守,不易受到青年人的青睐。据了解,目前除温县太极武校有大量少年学习太极拳之外,练习太极拳的人群主要还是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对太极拳了解较少,练习人数非常少。这种现象表明,太极拳健身作用已得到人们认知,获得了中老年群体的青睐。而太极拳的技击及其他作用,就有待于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以使更多青少年群体了解、喜爱太极拳,并加入打太极拳的队伍。
(2)缺乏专业人才。太极拳开发缺乏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调查发现,在太极武校有一半以上的太极拳教师学历不符合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由于武术学校大部分教练多为本校毕业留校,因此学历水平低、教龄短,他们大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有限,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太极武术的发展和太极文化的传播。此外,太极拳的流派很多,权威的拳师多分散在海内外,焦作缺乏领军人物,不利于焦作振兴太极文化,无法快速集聚声望〔6〕。
(3)武校规模较小。武校可以为武术拳种的发展培养人才、奠定社会基础,还可以由众多的练拳者发展形成相关的产业,增加经济效益和旅游效益。焦作温县太极拳学校与郑州登封少林武校相比,规模较小。登封超过5000人的少林武术学校有六家,温县超过500人的太极拳学校只有三家,而真正属于陈家沟的武术馆、武术学校只有两所,还有其他一些家庭小武场。武校的规模普遍较小,不易形成规模优势。
(4)流派多,不易整合。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这些流派在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社会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个流派独立运作,各有各的打法和理念,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利于太极文化的整体营销。
3.3太极拳旅游开发的机会
近年来,河南省提出旅游立省,高度关注太极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推广。焦作市也把发展太极文化旅游作为焦作文化旅游产业的重点,提出了做大做强太极品牌和太极产业。焦作市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文化,把每年的五月份定为“太极拳活动月”,让太极拳逐步走进全市人民生活,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太极拳课程,并举办太极拳教练员培训班,培养太极拳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太极文化的普及力度。河南省各级政府制定的一些重要文件也为太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焦作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0年)》《焦作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3年)》《焦作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等。这些都为焦作太极文化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宏观导向〔7〕。
4 焦作太极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焦作市现有云台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陈家沟太极故里文化旅游资源和全国闻名的“四大怀药”特产资源等。发展旅游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能够满足旅游者对旅游美景、文化熏陶、健身养生和购买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多重需求。但目前,焦作市仍是由云台山带动旅游发展,然而自然风光再美形不成独一无二的绝对竞争力,而太极拳发源地却是独一无二的,为此,可以做大做强太极文化产业,逐步提高太极旅游吸引力,使其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并肩发展、相互促进。因此,今后的太极旅游开发不应该只是温县自己的事情,而要放到河南省旅游规划的高度上,把领导重视、大众参与和景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
4.1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社会参与
一个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首先要有体制机制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倾斜就很难得到足够地投资、很难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要做大做强太极品牌就要取得政策上的青睐,由政府主导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当然,太极品牌的发展离不开民间力量的支持,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太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另外,要注重保护社区利益,这样不仅能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还可以调动景区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要营造一个“人人都会打太极”的焦作市太极文化氛围,让外地旅游者进入焦作旅游时能感到一种浓郁的太极文化气氛,增强太极的旅游吸引力和城市特色。
4.2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
首先,由政府主导开展“太极拳走进全市人民生活”的活动,在专业人员带动下营造文化氛围,推行由上至下的“全民太极”活动。其次,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开办中华太极文化官网,推出一些太极动漫、太极小游戏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太极文化及其发源地,并在网络上提供在线旅游线路查询、订购和优惠活动。再次,多推出一些弘扬太极文化的文艺节目,例如《印象·太极》之类的实景演出节目,或借助影视剧向海内外宣传太极文化。最后,做好可读性强的宣传资料。印制多规格、多语种、高品质的宣传资料,如太极文化系列明信片、画册、挂历、台历等。此外,可以在城区修建太极博物馆、太极拳人物雕塑、太极文化酒店、太极主题公园等,使太极文化游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新的突破口。
4.3 整合各个流派,创建品牌效应
焦作要想做好陈家沟的太极品牌营销,就要突出陈家沟是太极的“根”以及陈家沟的太极文化特色,确立陈家沟太极宗师的独特地位,以便于传统太极拳得到更好的发展,树立一个大品牌的形象。可定期举办海内外寻根谒祖大典,邀请当代太极拳名家名师、各流派弟子、太极拳爱好者到陈家沟寻根拜祖,并展示太极拳传承脉络、中华太极拳传承谱系,使每个太极拳传承者都能找到归属感,尽量整合各个流派,使太极拳得到集中发展。当然,整合的目的是整体发展,并不是要取缔其他流派。陈家沟要做的是在百花齐放中一枝独秀。
4.4加强景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要建设太极武术文化园区。园区应包含陈氏太极拳的纪念祠堂或者祭坛、太极武术表演区、太极文化影视区以及商业服务区等。其次,积极开发太极景区周边的人文景点,如新石器文化遗址、三家庄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地、慈胜寺、司马懿故里安乐寨等,尽快形成太极故里历史文化特色旅游,使其与太极景区一道发展,相互补充。另外,还可以开发“四大怀药”观光游。最后,要解决游客在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问题,提高旅游景区接待能力。这就需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景区人性化服务水平。
4.5扩大武校规模,提高人员素质
目前,焦作温县已建成的关于专业传授太极拳的武术学校共有二十多家,国内外辅导站点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和少林寺周边传播少林武术的武校相比较,太极武术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还远远不够。武校能够规模化传播太极拳和太极文化,并能为太极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焦作要发展太极旅游产业,也要同时扩大太极武校的规模和数量。另外,加强太极拳师从业资格审核,提高从业教练人员的学历水平、专业素质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太极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结语
焦作市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上亿年前的地质运动给焦作留下了奇特的地貌景观,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原武术的精髓———太极拳,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使焦作拥有独一无二的地方特产。因此,焦作旅游业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充分学习和吸取其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焦作旅游。太极拳以其所蕴含的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经济推动功能,折射出了太极文化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9(6):38-39.
〔2〕张利芹.焦作市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1):102-103.
〔3〕宋军令.河南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构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46-49.
〔4〕朱国军.焦作市太极拳文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8-13.
〔5〕王柏利.太极拳生存境况与发展前景的研究—以焦作市为个案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38-40.
〔6〕朱国军.太极文化的推广及其产业化问题的研究〔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61-64.
〔7〕李鹏.河南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基础与前景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5-59.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