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明
有人说,文学艺术相对于科学来说是无用的,文学艺术的无用就是它最大的用处。这是个可笑的谬误,去打开那些伟大科学家们的传记吧!那些传记会告诉你,文学艺术与科学比较起来表面上看似无用,其实文学艺术与科学是一个体系。如果把文学艺术比作母亲的话,那么科学就是文学艺术哲学数学孕育出来的儿子。任何一个有创造性的发明家,他是离不开文学艺术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孕育的。这不但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一个已经被无数科学家自身的经历证明的事实。就连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创造力比知识更有价值。而想象力、创造力脱离不了文学艺术的孕育。
有时在现实生活中,每次与朋友相聚,朋友偶尔带一些他的朋友。作为朋友的朋友,对于我来说,又是陌生的。出于交际的习惯,朋友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我认识,然后又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我也不知道朋友出于什么原因,硬把我从事的职业告诉对方。不说还好,一说出来,他的朋友就会睁着吃惊的眼睛问:写作的,如今写作的也能养活自己吗?面对这样的问话,我只有含笑沉默。接着他的朋友就会问:你写的是“武打”还是“言情”?我又不知怎么回答。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们解释。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是不分“言情”与“武打”的。分“言情”与“武打”的,说得不好听就是以商业运作模式生产出的文字,是针对性地供人一次性消费后就可以扔进垃圾堆的文字产品。真正的文学不是用来一次性消费的,是你读了一次后还想再读,再读之后还想读,甚至一辈子能与你像朋友一样相处下去的作品,而不是一次性消费的文字产品。被人问得无奈时,我只是反问他一句,你觉得《石头记》是“言情”还是“武打”,或再问他一句,你觉得《老人与海》是“武打”还是“言情”。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没有类型之分的。有类型之分的是如今网络手机上生产,最后甚至出版成书,有写手专门生产的文字产品。有时我的朋友与他的朋友解说半天,才似乎半不懂半明白我是创作纯文学作品的作者时,他们更加迷惑,更不可思议我在当下怎么坚持写下来,怎么活下去。
令我困惑的是,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不是一些商业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些部门的要员,他们怎么怀着这样的心态面对一个写作者。难道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就没从课本或课堂听说过写作者的生活?更要命的是有时还遇上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更瞪着奇怪的大眼睛认为,这年代还会有从事纯文学写作的作者?他们在与你聊天时会问,这年代谁还会有时间看文学作品,文学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每次一听他们说这个话题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那些说出使我气愤的话语的有些名气的作者,他们说什么文学比起科学来确实无用,文学的最大用处就是无用。有时我在电视网络这些传媒上见一些大家也说出如此之话,我惊讶他们怎么也说出违背常理还自认为高明的话来。
面对朋友带来的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他们难道忘了,他们从认识拼音a、o、e开始,学会用字母拼音识字开始,学会用句子记字开始,学会用字词造句开始,读第一篇课文开始,他们就遇到了文学。我如今还记得老师教我的第一篇识字识句的课文就是几句:“秋天来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当时,在我没见过大雁南飞的童年,这几句短短的话却给我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令我充满无限想象的秋天图景。直至多年后的今天,远离故乡、漂泊远方的我,有时一想起这句话,禁不住泪湿眼眶。没想到这几句描写大雁的话,最终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写照。在这个商业时代,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群在远方与故乡之间春去秋来的大雁?难道他们忘了是文学把他们带进了想象、创造、知识与专业的门槛。难道他们忘了,也是语文课本中那无数的文学篇章中散发出的天地灵气之精华,塑造了他们如今在各行各业的人格与进取的能力,及其决定他们命运的文化个性。不要忘记了,我们刚刚踏入学堂,学的就是语文数学。语文与数学在实际中似乎没有用处,但如果没有这两块巨石给你们的思维奠基、表达奠基,你们未来的人生巨厦或人生巨树如何能挺立云霄呢?就如一棵树,长成栋梁之材后,有用的是树干,埋在土地的树根与朝天的树叶似乎一点用也没有,但如果没有树根吸收养分与绿叶的光合作用,这成栋梁之材的树干又从何而来呢?其实文学艺术哲学数学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就相当于一棵成为栋梁之材的树的树根与树叶。
不要以为如今自己腰缠万贯,或权倾朝野,完全是钱在生钱,权在生权,认为世上只有权与钱有用,权与钱需要的科技发明有用,其他通通无用似的。不要忘了,你能成为老板、高官,或者科学家这样栋梁之材的树干,是靠文学艺术哲学数学这些树根与树叶成就你这栋梁之材的树干的。不要忘了树根树干树叶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
朋友,及朋友的朋友,希望你们在自己的圈子忙碌的时候,不要老是埋着头,应该抬头望望自己的树叶,以及树叶上给了树叶需要吸收的、滋养你这有用树干的星月与太阳。同时也不要忘了使你成长的埋在土层深处的看不见的树根,以及你忽视了养你育你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