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义等
摘 要 目的:探讨“1”肛门成形术治疗低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方法:采用“1”肛门成形术治疗低位肛门直肠畸形。结果:20例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优13例(65%),良5例(25%),差2例(10%)。结论:“1”肛门成形术可减少括约肌损伤、肛门外观美观、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 低位肛门直肠畸形 “1”肛门成形术 体会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病率在我国约占新生儿比例(1:1500)~(1:2000)。2008年至今收治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者35例,其中低位20例,这20例患者尝试用“1”成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資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分别于出生后0.5小时~3天入院,所有患儿均经体格检查,倒立位X线平片确诊。
方法:采用气管静脉复合麻醉,取截石位垫高臀部。男婴放置导尿管。在会阴部肛隐窝处作纵形切口长约1.5cm,此切口中心应在电刺激时外括约肌收缩最强处。切开皮肤皮下,游离皮瓣,电刺激外括约肌,于中心处分开外括约肌,在深部找到直肠盲端,寻找困难时可以纵形切开肌肉,避免过度牵拉损伤外括约肌。在盲端缝一牵引线,游离盲端;分离前壁时应紧靠直肠,避免损伤尿道或阴道。直肠无张力脱出切口;直肠壁肌层与外括约肌用5-0的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固定,将直肠盲端“1”字纵形切开,吸尽肠内容物,消毒肠腔;肠壁全层与皮肤用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肛门可通过术者小指为宜;直肠内放置管径合适的肛管,管壁外用凡士林纱布包裹,肛管保留3~4天;术后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每天用红外线照射肛门30分钟;术后10天扩肛,术后第10~12天开始扩肛,先用8号或9号扩宫器扩张,在新生儿期可扩到10~11号,头3个月内1次/日;3个月后隔日1次;6个月后每周扩肛1~2次,直至1次为止,随着扩张次数增多,宜相应地增加号码。
疗效判断标准:术后肛门功能评价采用kelly氏临床评分标准[1],5~6分为优,3~4分为良,0~2分为差。
结 果
所有患儿均行“1”肛门成形术治疗,手术时间30~50分钟,平均40分钟,出血约1~5ml,肛门功能优13例(65%),良5例(25%),差2例(10%)。男性女性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3,P>0.5)。见表1。
讨 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胚胎时期后肠发育障碍所致的消化道畸形,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2]。低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传统的术式为在肛隐窝处作“X”切口,充分分离各层后将直肠盲端脱出切口,在盲端四周与肌肉固定数针,然后于皮下间断缝合1周,将直肠盲端“X”形切开,与皮肤间断吻合。1980年devire和pena提出由骶尾部正中作后矢状切口,将横纹肌复合体肌纤维从正中分开,然后将直肠置于横纹肌复合体之中形成肛门;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直肠盲端有内括约肌[3]。“1”成型手术既减少了外括约肌的损伤,又保留了直肠盲端的内括约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门功能。
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体会:①肛门外括约肌在直肠盲端暴露不好的情况下纵形切开,有利于直肠盲端的分离,又避免过度牵拉损伤外括约肌,缝合时松紧适宜,如果外括约肌不能完全包绕直肠,仅将其固定在直肠两侧即可,不可强行缝合,以免造成狭窄。②“1”肛门成形较传统的“X”成形,不需剪裁肛门隐窝周围皮瓣,也无须剪裁直肠盲端,既减少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又减轻了手术损伤,减少手术污染机会。
参考文献
1 Pena A De vries PA.Posterior Sagittal A nerectaplasty[J].J Pediatr Surg,1982,17:638.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9-520.
3 吉士俊,王伟,李正.小儿外科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