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
关键词 甲型H1N1 诊断 防治 护理
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病原学
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诊。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为青壮年、妊娠期妇女、慢性病重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者、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65岁老年人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资料
2009年10月中旬收治发热患者103例,其中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83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20例,经过对症、抗病毒治疗后全部治愈出院。发热门诊两个月收治发热患者2158例,<10岁70%,10岁以上22%,余为20岁以上发热患者,经2~5天对症、抗病毒治疗后全部痊愈,告知患者进行家庭隔离1周。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1~7天,多为1~4天,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咳痰、头痛、肌痛、乏力、呕吐或腹泻,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临床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有流感样症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降低,血生化检查出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病原学检查:①咽试子、鼻试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监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②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病毒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③血清抗体检查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胸部影像检查: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阴影。
临床分类
疑似病例:发病前7天内与甲流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到过甲流疫区,出现流感样症状,且甲流监测呈阳性者,可做甲流病原学检查。
临床诊断病例:同一起甲流暴发疫情中,未经实验确诊,在排除其他致流感样症状疾病时,可诊断临床诊断病例。
确诊病例:甲流病毒核酸监测呈阳性,分离到甲流病毒,血清甲流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重症与危重病例:①持续高热>3天;②咳嗽、可浓痰、血痰或胸痛;③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④神智改变;⑤严重呕吐、腹泻、脱水;⑥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⑦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酶高;⑧原有基础病加重者。以上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①呼吸衰竭;②感染中毒性休克;③多脏器功能不全;④其他需监测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以上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症病例。
治 疗
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予以退热治疗。
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扎那米韦药物治疗,以36小时内为最佳。
其他治疗: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合并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治疗药。合并休克时,给予抗休克支持治疗。出现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支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轻症辨证治疗、重症辨证治疗方案(参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
出院标准:①体温正常3天,流感症状消失,可从隔离病房转到相应病房进一步治疗。②病情重,需要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试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临床情况稳定可出院。
护理措施
流感病毒对热、紫外线、化学物质敏感,56℃持续30分钟,60℃持续10分钟,65~70℃几分钟即丧失活性。
阳光下直射40~48小时丧失活性。
急性期用过餐具、衣物、手帕、玩具煮沸消毒或暴晒2小时。
房间用过氧乙酸0.75g/m3熏蒸消毒,含氯消毒剂和碘剂能破坏传染性。
预防措施
保证充足睡眠、勤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高发期戴口罩,打喷嚏时应掩住口鼻,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用酒精消毒日常用品。
一旦发现染病,立即就医,避免外出,传染他人。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