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梦梅不仅是杜丽娘的爱人,更是汤显祖的影子。作为一介书生,他张扬着汤显祖对晚明当权者的反抗;作为痴情男子,他是汤显祖“至情观”的代言人;作为艺术形象,他显示了汤显祖璀璨辉煌的文学成就。柳梦梅的一言一行都在诠释着汤显祖对现实的审视与无奈,有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作为灵魂,柳梦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柳梦梅 汤显祖 反抗精神 至情论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是继首出《标目》之后第一个正式露脸的角色,从人物出场的顺序就可以看出作者对柳梦梅的重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中毫无特点的公子经汤显祖的妙笔点化成了重情重义的书生,它颠覆了以往或始乱终弃或软弱无能的才子形象,和杜丽娘一同成为“至情论”的化身。如果说杜丽娘是汤显祖对理想的希冀,那么柳梦梅就是汤显祖对现实的审视。
一、汤显祖的风骨与柳梦梅的反抗精神
汤显祖为人刚正不阿,一生藐视权贵。《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不肯趋炎附势的汤显祖扬言“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以至于张居正死后他才得以金榜题名。尽管付出过极大代价,汤显祖却从未想过纡尊降贵。在位居人臣后,又拒绝了申时行、张思维等的拉拢。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弹劾权臣而被贬到广东徐闻。两年后,又被调到浙江遂昌做知县,最终于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回家。汤显祖的一生始终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气节:他不但拒绝与专制权臣同流合污,而且敢于锋芒毕露地针砭时弊。他藐视权贵、桀骜超群,深有魏晋名士之风。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承袭了汤显祖的风骨。在《谒遇》中,柳梦梅明知苗大人十分重视赛宝大会,依然不卑不亢地劝谏;在《圆驾》中,柳梦梅当面指出岳丈自吹自擂的“平叛有功”不过是委曲求全下的诱降。除了敢于直言之外,柳梦梅不畏强权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闹宴》中,久候多时不得召见的柳梦梅被门卫所辱,他竟然冲席而入;在《拷元》中,岳父杜宝不问青红皂白就要将他收监,柳梦梅掷地有声地抛出三个字“谁敢拿”。面对严刑逼供,柳梦梅即使吃尽斯文痛也不屈服示弱。最能体现柳梦梅反抗精神的情节莫过于《圆驾》,在圣驾面前与封建家长杜宝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杜宝和柳梦梅僵持不下时,杜丽娘上前好言相劝,两人碍于杜丽娘的情面不再争吵。自始至终,柳梦梅都没有低头妥协,也只有执着的汤显祖才能写出如此激进的柳梦梅。
二、 “至情”汤显祖与“痴情”柳梦梅
如果柳梦梅作为书生,代表了汤显祖的入世观以及他对明代晚期社会现实的思考;那么作为情人的柳梦梅,则诠释了汤显祖对“至情”的推崇以及对理想的希冀。
“至情论”是贯穿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汤显祖在谈及自己的“四梦”时曾说过他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至情论”的形成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明代晚期手工业高度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在哲学思潮中表现为对“人欲”的肯定,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宣扬 “人欲”就是“天理”。汤显祖的恩师罗汝芳是王艮的弟子,因此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影响很大。达观禅师和李贽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达观禅师以禅宗反对程朱理学,李贽与罗汝芳都是“左派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个性束缚。汤显祖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情”的重要性,主张以“情”抗“理”。汤显祖“至情论”认为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它呼唤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①“至情论”肯定“情”的同时以“情”抗理;“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认为“情”万万要不得,提倡以“理”格“情”,汤显祖的“至情论”无疑是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人生而有情”(《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世总为情”(《耳伯麻姑游诗序》),大力宣扬“情”存在的合理性。汤显祖还把这一理论付诸行动,他在遂昌任职期间,曾准许家在遂昌的犯人回家与亲人共度除夕;他所写的《牡丹亭》,更是“至情论”的产物。
明代的帝后亲自编写《女鉴》《女训》之类的书籍来约束妇女,使广大女性身心备受折磨。在这种背景下汤显祖提倡“至情论”,提倡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汤显祖的“至情论”肯定两情相悦下的“情欲”,并提出了“性无善无恶,而情有之”的观点。在汤显祖笔下,反对礼教束缚最激烈的人不是杜丽娘,而是柳梦梅。杜丽娘的潜意识里还是有封建礼教的影子,她在夜会柳梦梅时曾说:“未至鸡鸣,放奴回去。秀才休送,以避晓风。”在《冥誓》中,杜丽娘害怕“聘则为妻奔则妾”,非要柳梦梅起誓才肯说明身世原委。相比之下,柳梦梅完全不考虑两人私下幽会、花前月下是否于礼不合。杜丽娘刚复活,柳梦梅便急着与她共结连理。在《急难》中,对两人私定终身的事儿,杜丽娘觉得难以开口,柳梦梅却说“你先到俺书斋才好”,根本没考虑礼教提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面对岳丈自媒自婚、名不正言不顺等责难,柳梦梅坦然说自己与杜丽娘的结合是“阴阳配合正理”。 没有柳梦梅的理解与配合,也就不存在追求自由恋爱、敢于自媒自婚的杜丽娘。
最难能可贵的是,汤显祖肯定情欲却不主张放纵欲望。柳梦梅并不仅仅是觊觎杜丽娘的美色,也不单纯是因为蒙佳人垂青而心生感动,而是爱杜丽娘的内秀。在《牡丹亭·拾画》里,柳梦梅和诗:“丹青妙处却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宫人近远,恰似春在柳梅边。”诗里首先赞扬的不是杜丽娘美若天仙的容貌,而是她的丹青妙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画中人的青睐与怜惜,没有丝毫亵渎之意。
三、汤显祖的思想局限与柳梦梅的性格瑕疵
汤显祖这个名字寄予了家族的厚望。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虽然不乏秀才,但是一直没人考中状元。给他取名“显祖”,顾名思义就是希望他能登科及第、光宗耀祖。他积极入仕,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里名列前茅,21岁以排名第八的成绩中举。因不肯依附权贵而屡考屡败,汤显祖也没有放弃过科举之路。后来因抨击朝政而被贬至不毛之地,他依然兢兢业业,政绩显著,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汤显祖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儒家的忠君思想在汤显祖脑海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辞官后的作品没有体现出与最高统治者的决裂,而仅仅是暗示对圣明君主的期盼。汤显祖晚年虽写过“当知雨也愁抽税”的诗句来讽刺皇帝,但是他却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建,而是期盼“君明臣贤”,这无疑是汤显祖思想上的局限。
汤显祖思想上的桎梏造就了柳梦梅的瑕疵。对于科举考试,柳梦梅表现得过于热衷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他连做梦都想发迹,还牵强附会地因梦而改名换字。在《拾画》中,柳梦梅看到“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诗就想入非非。最让人诟病的是,柳梦梅因个人原因错过考期,却耍赖表示不让补考就“愿触金阶而死”。他为凑路费上谒苗大人时尚有一丝清高和傲气,但《眈试》中逼考官让自己补考的举动实在不雅。柳梦梅把考取功名看得太重,正如徐朔方先生所云:“他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之类的平庸人物,这位来自现实世界的热衷功名的书生和富有理想的杜丽娘是不同的。”②
汤显祖塑造柳梦梅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尽管当时汤显祖几乎摒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甚至不惜借柳梦梅之口说“倒是不读书的人受用”、“似吾侪读尽万卷书,可有半块土吗”,但他还是让柳梦梅通过科举来捍卫自己的婚姻。因为那毕竟是“无路可投”之下唯一的希望。明代晚期朝廷腐败、内忧外患,封建社会的尾声才刚刚奏响,汤显祖不可能从日落西山的大明朝看出时代真正的症结——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积极入仕、热衷科举,与其说是柳梦梅的缺点不如说是汤显祖的局限,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
四、柳梦梅形象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才子佳人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才子们在“痴情”的同时也大多承袭着“天下男子皆薄幸”的戏路。《莺莺传》里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紫钗记》中李益优柔寡断、软弱无能,靠黄衫客才与霍小玉破镜重圆。而《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却能够对鬼魂的杜丽娘不离不弃,敢于冒着杀头的危险劈开坟墓助爱人重返阳间,这个文学形象代表着汤显祖对才子佳人文学传统模式的革新。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能由衷肯定女子才华的人少之又少,《水浒传》就存在着严重歧视女性的倾向。柳梦梅能毫无偏见地赏识女子才华实属可贵。“姐姐,你既淹书史,可做诗以赏此柳枝乎?”在杜丽娘的闺梦中,柳梦梅与众不同的搭讪充分显示了他对女子“咏絮才”的钦佩与重视。在《回生》中,杜丽娘复活时吐出的水银,都被柳梦梅视为“龙含凤吐之精”并奉为珍宝。柳梦梅这种怜香惜玉、关爱女性的意识,直接被《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继承和发扬。虽然柳梦梅没有“男儿是泥做的,女儿是水做的”这般超群的认识,但贾宝玉对才女林黛玉千依百顺、万般呵护的惜花之情,确实受到柳梦梅的影响,这也表明了曹雪芹对汤显祖思想的肯定与传承。
作为汤显祖的“影子”,柳梦梅没能挣脱时代的局限。但柳梦梅身上,承载着汤显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对至真至情的热烈追求以及对封建女子的同情与尊重。柳梦梅首先是属于汤显祖的,而后才是杜丽娘的爱人。正因为汤显祖赋予了柳梦梅独一无二的灵魂,柳梦梅才配得上奇女子杜丽娘,才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爱。
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版,第110页。
② 徐朔方:《论汤显祖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8月版,第41页。
作 者:万金平,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