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有感

2013-04-29 05:53刘晓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

摘 要: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发表近百年,重新读之,依然锦绣满口,字字珠玑。《体育之研究》全方位地阐释了体育的功能、功效与作用,深刻剖析了国人不好体育之原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法。其中把体育的作用归纳为: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身心并完。此总结言简意赅且切中体育之本质。特别是他用体育的具体行为来支撑其理论的成立,反映出毛泽东不仅是理论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经久不衰,张力十足,它不仅是旧中国红色体育的方针和方向,更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灵魂。

关键词: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 体育 运动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如今跨过近百年的时空,再读其文,依然是字字珠玑,熠熠生辉。近日读之再三,细玩文意,深觉毛泽东对体育的认识高度不仅当时无人能及,即便是在体育事业速猛发展的今日也是难得的体育箴言。文章分八个部分详细阐释了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下面就毛泽东的体育观,谈谈其读书心得与认识。

第一,什么是体育。

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也就是说,体育是人类用来保养自己身体,使身体协调健康发展的有规则有节律的活动。在这一部分里,毛泽东谈古论西,以物喻人,来说明体育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参加体育之必要性。他说:“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体育者,养生之道也。”毛泽东说,人的身体与各种动物的身体构造没有什么不同,但所有动物的寿命都比不上人的寿命长,什么原因呢?道理之一就是动物的生活不懂得节度,限制了它的寿命。而人之所以享长寿之尊,恰恰是因为他掌握了身体的原理,做到了避其虚,就其实;抑其强,强其弱,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通过运动平衡身体,使身体均衡发展。并以中国的儒道圣人为例来说明体育养生的可行性。所谓“庄子效法于庖丁,仲尼取资于射御”。“庄子效法于庖丁”此话取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写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从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解剖的路数中悟出了凡事物应顺乎天理、因其固然,并用此道理反观人自身,得出如何养生的深刻的人生道理。“仲尼取资于射御”是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射”与“御”在古代教育内容中都属体育。而在“六艺”中孔子非常重视“射”“御”的功能,它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属养生之道。还有他国之斗剑、武士道,我国之柔术“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有偏缺”。说到底就是以人体的内部结构为准则,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纠偏补缺,使身体平衡协调发展。

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

此章论德智体之关系。毛泽东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强调体育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位置之第一性。原因是德、智、体的关系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物(德智)固然重要,但物(德智)的价值要通过承物之器具(体)方可体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没有体就没有德智,强调德智与体的依附关系;二是体是基础是根本,是承载知识的车,是寄寓道德的房子。这里体现了毛泽东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观。身体是基础,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身体不存在了,道德与知识随之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的体育第一论,并不是贵体育而贱德智之言,而是在特定的社会,针对国民片面的认识,针对特殊的国民素质(羸弱)提出来的。中国旧有的教育体制中,一向重视德育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播,而对体育教育始终淡漠。毛泽东提倡体育,正说明了体育意识在当时的极大缺乏。因为,事物生存与发展的道理就是这样,社会大力提倡大声呼吁的正是社会所缺乏的。正确的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与体育实践在当时社会属于教育的薄弱环节,属于认识的盲区,它所导致的弊端显而易见,这就引起了年轻毛泽东深深的忧虑与思索。

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毛泽东经过思索强调德智体“三育并重”,而“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 “详德智而略于体”所导致的弊端就是身体的不堪重负:“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 “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古之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君子如颜回,是孔子最得意最完美的学生,孔子对其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却身体羸弱,三十二而卒。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辞赋家、政论文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郁郁寡欢,不懂得保养自己,卒年三十二。初唐四杰王勃,携旷世奇才,二十七省父渡海,溺水身亡,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卢照邻一生病魔缠身,诗文多为苦痛之声。他在其《病梨树赋》序中言“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之疾”,自号“幽忧子”。终不堪疾病折磨,自杀身亡,令人痛心疾首。这就是毛泽东所痛惜的“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既然不好体育的弊端如此深重,那么时人应如何看待体育,认识自我。毛泽东从两方面阐释:一是体育的落实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落实到实处。二是对体育的理解应出自主观的认识,来自自我动力。因为“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必将使“精神受无量之痛苦”。体育教师、体育设备固然重要,但此皆属于客观因素,事物发展的重心却是内在的主观因素。因为凡“内断于心,百体从令”,只有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事物的价值,然后行之,精神方能享无限之益。

第四,体育之效。

这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以一千五百余字的篇幅来反复全面地阐述体育的作用、效果。体育的作用与效果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并能最终促进人身心并完。细读此章,毛泽东大致从三方面阐释体育的功效。第一,人属动物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动物就得动,是高级动物就应该有规律地运动。是所谓“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总结一套有规则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体各器官各肢体的健康运转。第二,人体的官骸肌络可以通过运动而改变和加强。体育的直接效果是强筋骨。而身体的强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加强锻炼,强壮者终究会变弱,如果加强锻炼,柔弱者也可强壮。因此,弱者应该运动,强者更应该运动,运动可以使弱者与强者同时受益。让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因此,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第三,倡导精神与身体的并完。倡导的基础是对谬误的批驳。当时的社会有一种说法是“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毛泽东用中外古代圣人孔子、释迦穆尼、耶稣、穆罕默德和今人伍廷芳、王■运等,既是思想家又享高寿的事例来说明精神与身体是可以同时兼顾的。最后得出精辟的论断:“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第四,文明精神与野蛮体魄之关系。毛泽东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精神的文明与体魄的强健应双管齐下,兼而有之,唯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文明的精神是生命的升华与飞跃。“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精神文明(德智)只能建立在物质文明(身体)的基础之上,如果物质文明(身体)不发达,精神文明(徳智)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最终不能落到实处。在这里毛泽东又一次论述了身体对于其他类别事物的基础性与根本性之关系。接着毛泽东具体论述身体与知识、感情、意志之关系。首先,野蛮其体魄是强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因为“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其次,身体健全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又能和谐感情,因为“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如果疲弱之人陷于疲弱之情,理性失控,为感情所奴役,无力自拔,且后果往往消极而被动。所谓“理性出于心,心存乎体。常观罢弱之人往往为感情所役,而无力以自拔;五官不全及肢体有缺者多困于一偏之情,而理性不足以救之”。再次,体育的作用除了增知识、调感情外,最大的功效就是强意志。一个人的意志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功,“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意志可以使生命强大,可以使事业腾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必定是有所作为的人。反言之,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一定是意志坚定的人。身体的意义在于生命充盈,而要使生命充盈,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有所作为。最后,毛泽东在强调“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的同时,又进一步地说明,“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说到底,体育的功效就是养身与养心。毛泽东的体育功效之论,经过近百年的考验,越发彰显智慧,越发深入人心。新时期体育运动的普及开展与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与认识,印证和诠释了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先见与成熟。

第五,为什么中国人不好运动。

究其原因,有四种因素:“一则无自觉心也”,“一则积习难返也”,“一则提倡不力也”,“一则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四种因素中两种因素为主观因素:“一则无自觉心也”、“一则学者以运动为可羞也”。两种为客观因素:“一则积习难返也”,“一则提倡不力也”。客观原因是社会的原因,积习已久,观念陈旧,非改变自身而能奏效。因为我国历来重文轻武,即使有体育之新思想涌动,由于旧观念根深蒂固,也任重道远,难以在短时期内以新换旧。加之,教育者多不谙体育之精神、体育之实质,又不好深究,无真才实学,不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兴趣。主观原因出自本身,对于运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粗浅,即使偶然运动,也不甚明白周详,随意而为,而非运动之自觉。又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谦谦君子,如何能“张臂露足,伸肢屈体”,体育运动也如南郭处士混迹队伍滥竽充数犹能泰然处之,单独运动,则羞愧的难以自处。知道了不好运动的原因,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彰显体育魅力,在魅力的诱惑下挖掘运动的本质,从而强化对体育的认识,最终唤起体育意识的自觉。

第六,体育运动忌繁琐,益简明单一。

毛泽东认为运动方式并不一定多多益善,而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身体状况且能持之以恒的运动即可。“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如果选对了方式,即使是一个很小很简易的运动习惯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举了一个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有老者年八十犹康健,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节食、浴足、散步及屈伸手足等看似简单,但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运动方式。可见,运动是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可实行的,并不是一味刻意所为方能达到。只要能够做到“运动筋骸使血脉流通”,就是最好的运动方式,也就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第七,运动的动力是兴趣,运动的过程是快乐,运动的结果是健康。

“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实际上运动中的快乐,或者说快乐地运动着,它的实质就是健康,这是终极目的。那么,要兴致盎然的快乐运动并且要达到健康的目的,就必须有毅力、重方法。那就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聚精会神的态度和蛮拙的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这就是毛泽东所总结的:“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他所当注意者尚多,举其要者如此”而已。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从七个方面论述了体育运动对人体人心的重大意义。为了配合理论,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运动一得之商榷”中将自己的运动心得整理为“六段运动”操。再一次验证了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不仅是理论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而且每一次理论的出台都是为了指导更大行动的落实,这就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特征:理论永远为指导实践而产生,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与先决条件,任何时候都不唱空泛的理论高调。

纵观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尽管各个时期面对的社会矛盾不同、针对的问题有别、体育言论有稍许区别,但体育精神却始终一致。早期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体现了毛泽东一生的体育思想与主张。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成为苏区体育的工作方针;延安时期,针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口号,激励广大官兵以铁的身体铁的意志打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激励中国人民以健康的身体、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后来各个时期的体育方针,实际上都是对《体育之研究》的浓缩与凝炼。其精神实质是建立在《体育之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所谓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身心并完的基础之上的。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始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第一要素,而增强人民体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民很好地战斗、很好地建设与很好地生活,并始终将个体生命的质量与国家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有对改变国民面貌的期待、有体育救国的拳拳之心和体育强国的伟大信念。这都是多灾多难的中国引发的忧患思想所带来的深深思考,它沉重而不消极,充满了改变社会的热情且信心十足。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经久不衰,张力十足,它不仅是旧中国红色体育的方针和方向,更是新中国体育运动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金鹰新闻.社会观察,本网综合【2008年7月】http://news.hunantv.com/x/n/20080731/23156.

html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 者:刘晓莉,文学硕士,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中国红色体育研究。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为体育狂
不正经运动范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