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有画 情理融化

2013-04-29 05:38李玲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哲理情感

摘 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思想家。苏轼提出诗画相通理论,即“随物赋形”的形似和神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作者吸收绘画技法入词,用语言描绘了三幅图画,激发读者的视觉想象,体现了词中有画的特点。此词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是景、情、理相融合的佳作。

关键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词中有画 情感 哲理

绘画艺术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描绘等手段,在二度空间的物质平面上,绘制和创造诉诸人视觉感受的具体可见的个性化艺术形象,用于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从而使观赏者获得思想认识教育和审美享受。文学家苏轼在绘画史上的贡献是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提出了诗画相通论。苏轼在《书蒲永升画后》一文中,从谈论绘画中的“死水”、“活水”之别入手,提出了“随物赋形”的文艺创作理论。“孙位实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作者阐明绘画与诗歌的相同之处,不仅要描绘出事物的常形,而且描绘出事物的变形;不仅表现出事物的性相,而且表现出事物的精神。正如王圣俞所说:“东坡善画,故知画;知画,故言入底里”(《苏长公合作》补卷下引)。苏轼论及自己文章时,也常用水为喻,如《自评文》中“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随物赋形包括“尽物之变”和“姿态横生”。随物赋形要求外部形态相似,也进一步要求内部形态的更高相似,就是神似。东坡对韩干画马之妙是深为赏识的,称赞道:“韩干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因为韩干“画马不独画马皮”,“画出三马腹中事”(《韩干三马》)。韩干画出了三匹马的不同心事。既形似又是神似,既体物又言志,作品中展现出特有的风度和气韵。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曾评价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融为一。苏轼是宋词的革新者,打破了诗词界限。苏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作词则词中有画。苏轼提高了词品,开阔了词境,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这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人生哲理,以理化情。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正体现出词情、画意、哲理合为一体的特点。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六月,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在江边建了一座亭,苏轼命名为“快哉”。苏辙曾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也作于此时。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中由三幅生动可感的图画组成。词中有画,这当然得益于作者高深的绘画造诣。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创造富有立体感、运动感、色彩美、形态美的视觉形象,主要诉诸于人的审美视觉,引起人的审美愉悦。苏轼的词是画家笔下的词,他大量吸收绘画技法入词,用语言对景物进行构图处理,再描绘景物的色彩、线条之美,激发读者的视觉想象。

第一幅画,江上夕照图。词中对景物的大小、远近、虚实、明暗等进行构图处理,深得中国绘画构图理论中“经营位置”的精髓。一开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快哉亭上所见的水光山色。亭上绣帘卷起,夕阳洒在江面上,水连天,天连水。作者不禁心旷神怡,加上下片开头“一千顷,都镜静,倒碧峰”,江水平静澄澈,明净如镜,碧峰倒影。

画面由两部分组成,江边快哉亭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画面是江水,江面平远,波光粼粼,绣峰倒影煞是可爱。画面中再工笔勾勒景物:远山近水相对,小巧之亭与宽阔之水相对,澄澈之水与碧峰倒影虚实相对,夕阳余晖映照下的江面,真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明暗相对之美。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又完整统一,富有立体感、形态美,同时对景物着色:绚丽的“夕阳”、亭子上半卷的彩色的“绣帘”“、窗户上油漆色泽鲜艳的“青红”、如镜的江水中“碧峰”倒影等,极具色彩美,非常鲜艳亮丽。使用色彩实际上不只停留在色彩的表面,而是重在色彩引起的主体心理反应及情感特点。因为此亭是张怀民为苏轼而建,作者充满感激之情,愉悦之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让作者忘却所有的不快,作者陶醉于大自然之中,景中人,人中景达到和谐的统一。明丽、寂静、空灵之景与作者忘却“营营”后的淡泊之情融为一体。

第二幅画是作者由眼前景联想到的江南烟雨图,是对第一幅画内容进行补充,深化了画境。“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所建,公元1071年,苏轼最后一次与欧阳修见面,次年欧阳修去世,元丰二年苏轼经过扬州凭吊欧阳修留下的遗迹,写下《西江月·平山堂》一词。这位文坛先辈对自己的奖掖,苏轼终身不忘。

苏轼在平山堂曾倚枕欣赏江南美景,烟雨蒙蒙,天边隐隐孤鸿飞影。作者借用欧阳修的诗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一句,把欣赏到江南烟雨中的山色写得迷离恍惚、若有若无。第二幅江南烟雨图与第一幅江边夕照图的色调形成对比:回忆中的江南烟雨图,那迷蒙的山水,隐隐的孤鸿是冷色调,眼前江边夕照图则是暖色调;两幅图有明丽和朦胧幽暗效果的对比:第一幅图画明净、澄澈,而第二幅图画迷蒙,暗淡;两幅图又形成虚实的对比:眼前的景与回忆中的景对比,“有”与“无”的对比;两幅图画中传达的情感对比:今夕之感、物是人非。种种对比,种种纠结。

描绘美景是为了抒发情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是多情人,这两幅画与两人有关,这两个人与苏轼有着很深的情意。第一幅画与张怀明有关。张怀明和苏轼都是被贬到黄州,两人志趣相投,两人又都是旷世奇才,而此时都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张怀民为苏轼建亭,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哉”,并赠此词,这正是作者对贬谪期间所处逆境的反映,足见苏轼旷达之情怀,也传达出苏轼与张怀民“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之情。第二幅画是在快哉亭上,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了与欧阳修有关的一幅图画,触景生景,更是触景生情。恩师欧阳修已经驾鹤西去,而当年之景之情永远留在作者心中,那“杳杳没孤鸿”是作者在斯人已去后孤寂的身影吗?作何无处再觅知音的惆怅情怀跃然纸上。张怀明、欧阳修这两位雅士,都是苏轼敬仰的、生命中重要的人。美景雅士,更让人心驰神往。作者与张怀明的友情、与欧阳修的师生情;对张怀明的感激之情、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真是悲喜交集。悠悠无尽的情味,溢于画境。词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三幅画是体现整个作品精神的所在。这是一幅充满动感的风起浪卷图。“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画面有明暗效果对比:江面上风起云涌,惊涛骇浪。狂风巨浪暗色调中凸显一点白,突出“白头翁”。“白”则是以明衬暗,反衬出江面的昏暗。画面中采用简笔勾勒:一叶扁舟、老船工形象。老船工搏击风浪时,仅用一“舞”字,尽显老船工风姿,洒脱且无畏不惧。这幅画人物形象动感十足、极具线条美、形态美。画面中两部分也是大小对比:将整个画面以江上乌云狂风巨浪为背景,大背景是浓墨重彩的泼墨,画面中心则是小舟上的老船工。以人物之小反衬背景之大,突出老船工所处环境之险恶。但是,这位白发老船工却泰然出没于波涛之中,履险如夷,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也不管是宋王所辩的雌风还是雄风,对老船工来说就是“快哉”,就是“爽”!因为他胸中存有“浩然之气”!清人方东树论道“凡诗、文、书、画”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概括了气韵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要求。曹丕也讲“文以气为主”。如果说第二幅画中洁身远避的孤鸿,诗人看到的是自己的投影,那么第三幅画中白发老船工更是作者精神气韵的体现:他惯经风雨,惯看世间百态,风雨袭来,他不惊、不惧,勇敢地出没在风口浪尖风之上。

此词是作者在黄州快哉亭描绘了三幅图画:晴天江边夕照图,烟雨迷蒙图,风起浪卷图。这三幅图象征着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风景,重要的是我们将如何去看待这些风景。苏轼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但是旷达的苏轼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除人生的忧患,因为“惟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人生的道路上,就像苏轼在黄州快哉亭可以欣赏到的,有风和日丽美景,也有烟雨迷蒙笼罩之时,更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不管怎样,对苏轼来说,大自然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呀!

此词更阐明作者身处逆境中的人生态度。不管是面对自然界中的狂风暴雨,还是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我们都应该像作品中描写的老船工那样潇洒自如。苏轼也曾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怎样才能做到如此的处变不惊?重要的是“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像老船工一样心中有了刚正之气,就有了定力,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能从容面对。才会有“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潇洒,才会有“快哉”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命名此亭为快哉亭的真正含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经历人生风雨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将是风轻云淡,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自适。此词不仅是词情、画意的绝妙体现,也带给我们许多哲理性的启迪,从中体会到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时此词又是一首赠词,是对和他一样身处逆境的张怀民的劝勉,也是一首作者愿与朋友共勉的励志词。

作 者:李玲珑,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宋元)。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哲理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情感移植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