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中
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喜欢和独有的情钟,水和人类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千百年来,人对水就有着千姿百态的咏叹和绵绵悠长的怀恋,这些无不承载着中国文人对水滔滔不绝的人文意念。
孔子曾对河川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将流失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郭璞的“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把滚滚流水看做是自己青春岁月的消逝,一种把捉不住的感伤跃然纸上。当然也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既是对自然河山的赞美,也是诗人一种情绪的释放。
相对于孔子的慨叹和王勃的释放,孟子与荀子对于水的诠释,充满了一种入世进取的精神,孟子的“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意思是说,君子立身处事要如流水有本有源,才能源远流长。荀子也说:“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则将流水人格化,具象化,将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比拟成流水形象,把水润万物而不居功的精神,引伸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水的千折不回,勇猛不畏,滔滔必向东流。他笔下的流水具备了仁德、循义、常道、勇敢、法则、公正、明察、善化、守志等美德。把自然流水现象延伸到社会价值层面,寻求天人合一、人伦与自然山水内在的精神契合,是典型的儒家理想观。
说到对水的褒扬,不得不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最著名的句子莫过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处埤下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它那种以柔克刚、滴水穿石的道家态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的一部分。学界甚至认为道家是“水的哲学”。庄子也曾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相对与小人之交的甘若醴,淡水之交才能隽永、长久。另外,古人喜欢临水送别,从燕太子送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慨歌,到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这些诗人的伤别离恨,就用一汪滔滔流动的江水把人世间的大悲大恸,搅得天昏地暗、无穷无极。这水竟成就了他们文学意象中的离别主题。
关于水的描述真是不胜枚举,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秋水伊人;在《牡丹亭》有杜丽娘伤怀的似水流年;在杨慎《临江仙》里“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英雄人物的历史悲叹。“智者乐水”,水就如同智者,展现它多方面的意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贡献出的一份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