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绝对是一颗耀眼的明星,2009年张爱玲遗作《小团圆》在雪藏30年后终于问世,引起了学界新一轮的张爱玲研究。纵观《小团圆》全书,学者发现其风格显得更为平淡。本文即从文中对亲情、爱情描写的细节入手,讨论作品命名“小团圆”的原因,以求对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残缺 亲情 爱情 梦中的团圆
夏中义先生曾在《〈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序》中写道:“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生命力,要比作为女人的张爱玲健旺。作为女人,张爱玲已香消玉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然而作为小说家,张爱玲依然风姿绰约地活在一代读者的想象世界。”①人们之前总爱用“苍凉”定义张爱玲小说的风格,而2009年《小团圆》面世后,研究者们发现它的风格与之前相比变得平淡,内容则细细地叙述了自身的经历。王安忆说:“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另一种规律、原则、起源和归宿。但是筑造心灵世界的材料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②本文即从自叙传的角度,从文本入手来分析作者零落一生却隐含的团圆的梦想。
一、亲情:残缺的母女情。张爱玲出身望族,但这并没有给张爱玲的童年带来幸福。父亲是一个纨绔子弟,母亲则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潮女子。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自然无法带来长久的安定,母亲的走而复回、回而即走在张爱玲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久别重逢的母女本应是无比的亲密,但《小团圆》却以无比冷漠疏离的口吻描写了母女间的第一次见面。九莉在香港读书,久未谋面的母亲来看她却也只是“顺路”,而她甚至没敢问母亲什么时候到的,好像知道了母亲的行踪也是一种罪过。更触目惊心的还有母女身体上接触时九莉的不适: “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心里也很乱。”对于一般人来讲,母亲的手都是一种温暖宽厚的存在,在九莉看来母亲的手却是有种异物感,身体上的反感映射的是心理上的不接受,这种疏离为日后母女反目作了铺垫。
若说九莉与母亲的疏离是由于父母的离婚、母亲的出国造成的,那么母女间彻底的反目则是在母亲一次次对九莉的伤害中逐渐完成的。因为无法在兴趣、品位上获得母亲的赞赏,内心深处一直期待母亲认可的九莉便想要用自力更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九莉通过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八百元奖学金,迫不及待地给母亲看,但结果是蕊秋一天就把钱全部输在了牌桌上,这对九莉而言,恰似一记响亮的耳光。文中还写到最令九莉尴尬羞愤的是母亲居然对她说出了要把她早早嫁出去从而使自己重获自由的想法,在母亲心中自己居然如同一个累赘或者是可以抛售的货物。母女间本就缺乏相处的基础,而母亲对九莉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使得这本就岌岌可危的关系变得越发脆弱,最终使对母亲的思慕变为母女间的反目。
如上所述,九莉从小对母爱的渴求,成长后见到母亲的生疏和自卑,让她在母亲面前卑微且越发想证明自己,但她却总为母亲轻视伤害,如此矛盾下产生的便是“还债”这种极端的方式。张爱玲冷峻地剖析着母女间的感情,但恨与怨的对岸永远是爱和宽容,她懂得所以平静,所以清晰地叙述母女俩内心的纠结,然后期待着无法实现的团圆。
二、爱情:残缺的恋情。张爱玲评价自己的《小团圆》:“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从文章叙述特色来看,她讲述这部贯穿自己爱情体验的作品时,充满了追忆的色彩,平和清淡,所有欢乐和苦痛都掩藏在了时过境迁的叙述中。
九莉长期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邵之雍的出现,对于她而言,无疑是一道明媚的阳光。暗暗萌发起来的爱慕与崇拜让她无法自拔,崇拜到邵之雍走后,九莉竟把他的烟蒂都收集起来放进一个旧信封里,崇拜到与他单独相处时无比紧张,而在他走之后竟累得发抖,如同虚脱了一样。九莉虽然知道邵之雍有妻子,却也心无芥蒂地爱着他,如她所想,过去和即将成为过去的都是不值得妒忌的,而无目的的爱才是值得坚持的真爱。就这样,九莉在崇拜和欣赏邵之雍中享受了从未有过的爱的温暖,《小团圆》中这样写道:“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
但幸福永远是短暂的,邵之雍的滥情是造成九莉最终放弃他的原因。也许邵之雍爱上的从来不是九莉这个人,而是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对自己的崇拜,由此享受着自恋情绪被满足的虚荣感。所以他在得到了九莉的崇拜后才会继续寻找其他女子,用同样的手段来得到她们的仰慕,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才会在多年后写下《今生今世》来显示自己的沾沾自喜。
九莉爱情的破灭是在她赴乡下探望邵之雍时,文中并未明写冲突,却借台上的戏剧寓言式地讲出了邵之雍渴望着“二美三美团圆”的心理。她的容忍得到的仅是一张“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结婚证书,并没有渴望中的专一的爱情,所以她放弃。“九莉不同于张爱玲前期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在无爱婚姻的牢笼里苦苦挣扎、委曲求全,最后成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她宁愿选择玉碎,也不会为了‘团圆而牺牲自己,永远守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女性意识,‘可以随时上岸。”③
我们看张爱玲前期作品,里面有着一贯的颠覆封建社会“永结同心”爱情神话的内容,深刻揭示着无爱婚姻的悲剧,里面的女子或者仰仗男子而活,,或者被情欲、物欲所困而变得面目狰狞。而《小团圆》中,作者塑造的九莉却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女子,明知道这个男人是汉奸,却也依旧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邵之雍。当然最后她是幻灭了,可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个爱错了的人永远是张爱玲《小团圆》的主角。
三、小团圆:梦中的团圆。作为一部自叙传式的《小团圆》,张爱玲修修改改二十几年,其结构和布置是她小说中最复杂和最深刻的,我们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小团圆”这个主题。
从结构上看,小说用平行、交错的口吻讲述了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第一重是叙述九莉的家世,伏脉千里地叙述九莉和母亲之间的纠葛;第二重讲述九莉与邵之雍相识相恋直到分手的过程;第三重则间错在前两条线索之中,隐隐地叙述了中年后的九莉孤身在纽约的生活。张爱玲把这三个时空巧妙地糅合,一边写情感空虚的年轻女子九莉初次体验爱情的美好心情,下一段则笔锋一转,时光飞速地流逝到十几年后,女主角九莉一个人在纽约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流产。幸福与哀伤,团圆与失落,作者把种种亲历的人生体验放进了这个大的人生框架,多方面地呈现出作者的人生轨迹和社会状况,写尽了悲欢离合。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又同时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④在这部《小团圆》中,她便是如此深刻地“揭发”自己,表达出亲情爱情幻灭后的“百转千回”。
从内容上看,一头一尾的两个关于考试的梦构成了极大的亮点。张爱玲小说创作深受古典小说诸如《红楼梦》伏脉千里的写法的影响,但两个梦不仅仅只是一种技巧上的照应,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用这种等待的无望和凄凉来营造整本书的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团圆》写的就是一个女人的梦。是什么梦呢?等待之梦、团圆之梦。”⑤对于中国传统观念而言,人们总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也习惯了这种看似美满其实隐藏不平等的恋爱关系。古代大团圆式的结局在九莉这里当然是不被认同的,她虽受着西方爱情自由的影响,骨子里却仍然渴盼专一的爱,这是与大团圆相反的“小团圆”,是个人的团圆。邵之雍虽给她一纸婚书,却依旧不能阻拦他无数的露水姻缘,九莉无法改变他所以退出,小团圆的梦幻灭。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作者只是平淡宽容地写出这个故事来作为回忆。以梦开始以梦作结,整个文本苍凉的基调已然注定,小团圆的梦注定是不能实现的。宋淇曾说这个题目是“ironically”,但我看来,这却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女人对于忠贞爱情的守望和向往,这也是题目为何叫作“小团圆”的缘故。反观最后那个令她欢喜好久的美梦,那里有她渴求的一切——既然生命的苍凉已经注定,那我们为何不能拥有一个念想,在梦里所追求的一切都将得到呢?有人说这题目是讽刺胡兰成,但我想她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追忆和期望,表达的是在爱情幻灭后终归剩下什么,只是这希望永远只留在梦中。重读最后两个梦,现实与梦想,失望与希望,在两个梦之间无比狰狞地冲撞,悲与喜的反差更让我们深深感念作者传奇般的人生。
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宋淇曾与她讨论过小说里的九莉的行为,他认为“大多数读者不会对她同情的”⑥。因为她爱上了一个汉奸还把这感情不加隐藏地表现在文章里,实际上他是低估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让作者能深刻地写出梦中的团圆与现实中的离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带给人深深的震撼,无可平复也无法掩盖。
① 刘锋杰:《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 郑悦、孙晓悦:《选择玉碎——从〈小团圆〉看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10年第1期,第90页。
④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页。
⑤ 张公善:《爱情主义的女性写作——论张爱玲的〈小团圆〉》,《职大学报》2010第2期,第23页。
⑥ 张爱玲:《小团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作 者:高晓瑞,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