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吉尔
我看到,一个个人影从黑暗中浮现,被肩上的沉重行李压弯了腰。一个个家庭牵着彼此的手,就如沉默的鬼魅一般与我们擦肩而过。这是地球上最危险的旅程之一,他们在行走最后的一段距离。
接纳的国度
侯赛因·扎伊德准将在一把椅子上坐下,阴郁的面孔上镶嵌着一副典型的阿拉伯军人式的髭须,一身自信的迷彩服却和这间偌大的办公室不大相称。房间布置了许多块用作PPT展示或视频监控的电子屏幕,摆满了椅子——他的摄影师占了一把,负责拍摄他所有的会面,而我们各自的翻译、我的摄影师,还有将军的助手、幕僚和参谋,也都坐了下来。
扎伊德将军是约旦边界的守卫者,在混乱边缘屹立并坚守重任。约旦地理位置很特殊,被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沙特阿拉伯环绕,与埃及隔水相望。如此尴尬的版图曲线使约旦边界成为难民渗入的“天堂”。自1946年摆脱殖民统治建国以来,短短几十年,这个国家一直在接收周边国家被遗弃的人们。上世纪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数百万的巴勒斯坦人涌入约旦边境,之后而来的是伊拉克人和叙利亚人。
我问扎伊德为什么要开放边境。他耸耸肩,说:“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们接纳难民,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约旦不仅开放自己的边境,它的军队也在积极帮助难民。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军队能像约旦军队这样帮助他们的邻人。没有人敢思考,作为中东的老好人,他们这么做需要冒多大的风险。
约旦是一个干燥的国度,但当我们驱车北行时,映入眼帘的却是美妙的风景。连绵起伏、风景如画的田野、橄榄林和草地相映成趣,仿佛维多利亚学派创作的田园画作。在我们停车欣赏约旦边境景色的时候,扎伊德将军告诉我,从这里用肉眼就能看到三个国家:叙利亚、以色列和黎巴嫩,而在远处就是戈兰高地。一切都笼罩在静谧之中,但空气中不断传来的迫击炮沉闷响声却大煞风景,听起来仿佛是人的头撞击在地毯上的声音。
“难民来了,他们要穿越边境线了”,将军说,“你想去看看吗,如果你不怕危险的话?”
我们重新坐进汽车,穿过一片橄榄林,夜幕降临时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停了下来。我们熄了车灯,站在蓝色的夜色和冷却的沙漠之中。“这儿就是边境线。”将军告诉我,我抬眼望去,“不,别往远处看,就在这儿,边界就在你面前。”这条道路逐渐消失的前方就是叙利亚,泥土、岩石和灌木丛都散落在幽深的暮色中。
突然,我看到,一个个人影在黑暗中浮现。景象令人震惊,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沉重的行囊之下,男人和女人们步履维艰,迈着沉重的步伐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他们紧拥着自己的孩子和生活所剩给他们的一切,带着一路叹息和幽怨,在惊恐中小心翼翼地前行。一个个家庭牵着彼此的手,就如沉默的鬼魅一般与我们擦肩而过。他们执着地前行,无暇四处张望。人群中还有全副武装的约旦士兵,端着自动步枪。前方是一段漫长陡峭的山坡,远处,在山的后方是一个临时接待中心。这是地球上最危险的旅程之一,人们在艰难地行走着最后一段距离。
仅一分钟的时间,这些从黑暗中浮现的难民就从寥寥数人变成了汹涌的人流——他们原是在等待暮色的降临,才敢借着夜幕走向沙地上这条看不到的边界线。他们的背后,不时传来阵阵的枪炮声,似乎催促着他们不断行进。一个女人拖着孩子从我身边艰难地走过。这个孩子穿着凉鞋,也不过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这位母亲一只手吃力地拽着一个箱子,另一只手还拎着一只大包。我从她手中拿过她的包,她看都没看我一眼便松开了手。士兵们也都帮他们拿着行李或抱着孩子,每个人都来分担他们沉重的行囊——将军、翻译、参谋等等,所有的人都接过什么东西,一起攀爬在洒满月光的山坡上。
这只包重得出奇,地面坎坷不平、坑坑洼洼,我既不能放下包一走了之,也不能把它还给那位妇女。毕竟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抵抗着艰苦的环境,她已经拎着它走了如此远的距离。我艰难地走在她的身后,两臂麻木,安全的宿营地还固执地停在远方,身后不时传来炮火的响声,我颈项上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翻过山头,是一片片简易房和帐篷,我把包放了下来,放在那位已经筋疲力尽的母亲和她女儿的身边,试图摆出一副轻松的笑容,她冲我点了点头。我的翻译刚好抱着一只箱子经过,我问他能否询问一下这位女士包里究竟是什么东西,居然这么重。两人短暂交流之后,翻译对我说里面是做饭用的油。原来,她居然将一桶橄榄油长途跋涉从叙利亚背到约旦——要知道,约旦是世界第十三大橄榄油出产国。我没有大声说出来,只是祝福她们母女好运。
难民营里的颜色
这些“ 新生”的难民一边走一边学习;当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一丝欢快或放松的气氛,有的只是被耗尽的疲惫和被隐匿的痛苦。托尔斯泰曾言;“幸福的家庭都相仿,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幸之处。”他错了。在这里,所有的绝望都是相似的。人们都以重复的腔调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悲伤近乎普遍,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的杂货店被坦克踏平了,我们无处可住;我们的房子被炸弹夷为平地;我的家人被关进了监狱,我的丈夫死了,我不知道我的兄弟身在何处,我们被迫背井离乡,我们身无一物,一切都失去了。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人帮助我们,没有希望……
当不知疲倦的约旦士兵在人群中分发饮用水,递给孩子们果汁和饼干的时候,人们没有表达一丝感激。一个男人、一个寡妇、一个家庭或一个村落被逼无奈,不得不成为难民的时候,这里的场景不再是拯救,不再是新的开始,也不再有死里逃生的庆幸。这是一种无条件的投降,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房子或职业,放弃自己的自尊、过去和未来。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一切,还失去了自己孩子的未来。那个中年男子永远也不会再收回自己的杂货店,那个机械工永远也不能再回到“奔驰”汽车厂工作。
在难民们看来,这个难民营并不位于约旦境内。当他们谈及约旦,还把它当作一个位于别处的国度。这里就像是地狱的边缘,一个不是地方的地方,是我们能在地球上找到的最接近炼狱的境地。这儿覆盖着近乎空灵的惨白颜色,天空是白的,地面也是白的。约旦政府提供了这片荒漠来安置难民,但由于此处沙尘太大,容易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进口了一吨吨白色的沙砾倾倒这片沙尘之上。在这片巨大的、苍白的平面上,人们就如蝼蚁一般;在这里,存活着十万个灵魂,其中70%是妇女和儿童。
为了维系难民营的运行,约旦政府迄今已经花费了4.65亿英镑(这其中,其他国家的捐助总计1.4亿英镑)。每周都有1.4万难民来到这里。在由一排被隔开的简易房组成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办公区域外,围满了愤怒的求援者。难民营是滋生愤怒的“温床”。失去尊严的男人会把一腔怒火发泄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上,家庭暴力时有发生。一个男人来到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办公室,要求他们为自己的妻子提供些化妆品或漂亮的衣服,因为她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自己又不想和她离婚。工作人员自然对此置之不理。还有一些人前来要求更多的帐篷,以便避开孩子,享受夫妻二人世界。工作人员的回答是,请他们考虑些更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营地很容易成为团伙犯罪、政治争斗和部族仇杀的场所,这里充斥着无聊和厌烦的情绪。孩子们无人看管,也无事可做,这里甚至连棵能让他们爬着玩儿的树都没有。
难民营是这么一个社会群体,在这里希望和慰藉都被剥离。这里没有安宁,没有财产,也没有公民的自豪,然而却也遗存着如蛛丝般脆弱的善良人性。那些结伴离开叙利亚的村民会聚成一团,构成一个个自我保护的小团体。在一个用作厨房的区域里,一群自幼相识的妇女正在煮饭。因为大伙儿在一起,她们充满了自信和安全感,甚至还拿我调情打趣。一个高大的男人邀请我进他的帐篷。所谓的“邀请”是一把把我推了进去,由于力气过大,让我打了一个趔趄,让他一旁的妻子忍俊不禁。他给我端来咖啡,要求我必须喝下。对于他来说,热情好客不仅仅是礼貌问题,而关乎最后的一份尊严。从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们手中接受赠予非常重要,不管是糖果、建议、祝福、微笑还是长篇大论,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难民营里也有一些商铺,人们可以从中购买价格不菲的走私货,从内衣到微波炉一应俱全——看来叙利亚人果然以商业精神著称。在这片令人绝望的荒漠之中,甚至还有人在制作色彩鲜艳的粉红棉花糖。
被移除的棋子
难民是战争的附属品,是被从棋盘上移除的棋子。新闻媒体总是在关注战争本身,难民们多余、尴尬和木然的存在所引起的复杂难题既没有全球政治动态的趣味性,也没有自动步枪与尸体抢镜的噱头。不管叙利亚的局势最终如何,这些人已经失去了一切,除了绝望和那种令人肝肠寸断的不公正感,他们一无所有。这种不公正感会像坏疽一样溃烂滋长。这里的生命没有改变现实状况的能力,他们被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历史事件横扫在地,终会渐渐归于尘土,不被关注和考虑,最终湮没在遗忘之中。他们的悲伤也会随之蒸发消逝,在这里,每一寸泥土都掩埋了一个人的苦难。
营地里,一个穿着红色运动服的小男孩正在寻求医疗帮助,需要针剂治疗他的哮喘。他的父亲向我们走来,说昨天晚上曾在边境地区见到过我们。他向我们讲述他的村庄——一个叫“德尔巴尔巴”的地方——遭遇的灾难。“村庄被围困、焚烧和轰炸了数月之久。人们无法逃生,一切都被毁灭了,所有的人都被杀害,整个村庄不复存在。”
他突然停下自己的陈述,竭力忍住泪水,不想在自己的儿子和一群外国人面前失去仅存的尊严,最后他说:“请记住‘德尔巴尔巴,求你们记住这个地方,这很重要。记住‘德尔巴尔巴。”
眼前的难民营提醒着我,这个责任异常沉重。所以,我记住了“德尔巴尔巴”这个地方,牢牢记下了它的发音,以便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都能向别人转述它的名字。
[译自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