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适时建立亲子依恋

2013-04-29 00:44:03豫妹
妇女生活 2013年7期
关键词:亲子女儿儿子

豫妹

主持人语

亲子依恋是指孩子与父母,尤其是与母亲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亲子依恋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求,更能满足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探寻“我是谁,依赖谁”的问题。孩子一旦感知到父母是可以依赖的,会疼爱他、守护他、陪伴他,便会从中获得满足感并享受愉悦感。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它有利于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有利于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利于孩子积极勇敢地探索未知世界,提高智力水平;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相反,如果孩子最初没有建立起对父母的依恋,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疾患或性格缺陷。如今有不少父母,完全不了解跟孩子建立亲子依恋的重要性,从小把孩子交给他人照看,不知不觉中错过了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机。希望本期话题,能让这类家长警醒。

亲子依恋需互动

(卓女士,30岁,信托公司职员)

有人习惯“大撒把”,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我觉得这样不妥,容易错过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我儿子丰丰我就尽可能地自己带,并且注意读懂孩子的各种信号,多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尽可能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从小与爸爸妈妈建立起信任感、亲近感,形成一种安全依恋。

你只要看看我的育儿日记,就会发现我是个很用心的妈妈。孩子什么时候蹒跚学步,什么时候咿呀学语,就连什么时候能熟练地用拇指、食指捏小东西,我都有记录。我这个当妈妈的,真是不愿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在跟孩子建立依恋关系方面,我有不少感受想跟大家分享。就说孩子在婴儿阶段,吃了睡,睡了吃,有的妈妈说真羡慕孩子像猪一样的生活。但你可千万不要用“猪栏哲学”去养育孩子,觉得只管他的吃、喝、拉、撒就好了。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我当时就特别注意观察并读懂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然后及时作出回应。比如,儿子的哭声有长有短,短促的哭,常常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想要大人抱他或跟他玩耍,我就会抱抱他,或者边跟他说话边握着他的小胳膊小腿和他做游戏,或者拿出色彩鲜艳、能发出声响的玩具逗他玩。再比如,儿子刚会爬的时候,想爬到稍远一点的地方去拿玩具,爬两下就会扭头看看我,我知道他这是需要妈妈给他鼓劲加油,我便用动作、表情、语言鼓励他大胆向前爬,传递给儿子一个信息:不管前面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在身后给他保驾护航,给他以大胆探索周围世界的勇气。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家特别注意父爱不缺席。孩子的事情,我尽量创造机会让老公参与进来。给儿子冲奶、换尿片、洗澡以及和儿子做游戏等,丰丰爸样样都参与。就说给孩子洗澡这种事,除了月子里是月嫂完成之外,孩子满月后全是我和老公共同完成的。那真是我家充满情趣的保留节目,尤其是孩子会自己玩耍以后,我们一家三口挤在拥挤的浴室里,丰丰开心地玩水,不停地用小手拍水、用脚打水,弄得我俩满脸是水,笑作一团。丰丰再大一些后,变得调皮了,有时趁我们不备会把澡盆排水孔的橡皮塞拔掉,半盆水都流走了我们还没察觉。有时他会低头用嘴去亲澡盆里的小金鱼,结果自己却喝了洗澡水,让我们忍俊不禁。洗过澡,更有意思的就是“荡秋千”了,我和他爸把他放在浴巾上面,一人抓住浴巾的一头轻轻地荡,丰丰显然很喜欢这个游戏,会随着我们的节奏欢快地“啊……啊”叫。有段日子,我们每天都重复同样的事,可每天都觉得是那么新鲜,因为我们很享受这种亲子共度的快乐时光。

我觉得妈妈们应该放手,给爸爸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相处。说实话,丰丰爸陪丰丰的时间已经够多了,只要有时间,他总会陪儿子,即使这样,我仍然希望丰丰爸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儿子接触、交流。因此,晚上下班回家后,多半都是我做晚饭,让老公带儿子到小区的小广场上转转,找小朋友一起玩。晚上八九点钟,洗完澡,我负责家务,老公负责陪儿子,他们父子俩会玩各种游戏。我发现丰丰非常喜欢和爸爸玩,或许是因为他爸力气大,点子多,玩的尺度也比较大,所以,儿子和爸爸在一起玩总是非常开心。每当老公把儿子高高举起,或者一脸胡茬地亲儿子时,儿子总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周末,除工作加班或特殊情况,我和老公每人都有半天假期做自己的事情,另外一个人带孩子。轮到丰丰爸带孩子时,他总是毫无怨言地陪孩子尽情玩耍,玩的项目也很丰富,比如带儿子看车展、逛农艺园、去游泳馆,或者干脆到离我家不远处的一片麦田里玩。那一大片麦田,对丰丰来说也藏着宝,一棵小草,一片植物的叶子,他都能端详好半天,玩上好大一会儿。麦田正好挨着一条水渠,父子俩还常玩扔石子的游戏。丰丰爸感叹,跟儿子在一起,快乐变得如此简单。

我觉得,让孩子得到爸爸妈妈完整的爱,在与爸爸妈妈的依恋中获得满足感,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疏离问题多

(何女士,29岁,服装公司销售主管)

孩子要尽量自己带,如果在孩子3岁以前没能建立起依恋关系,很容易造成孩子跟你不亲,有疏离感,进而带来不少后遗症,这方面我有过教训。

我女儿小晗出生后没几个月,我就因单位业务繁忙不得不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无奈,我先是把女儿交给保姆带,后来又送回老家由她爷爷奶奶照看。等到女儿快满3岁,要上幼儿园了,我才把她接回身边。之前,我很牵挂和思念孩子,经常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孩子送走时还不会说话,后来会说话了,学了一口老家方言,我在电话里也不大听得懂她说什么,也就说不了一两句。其间我回去看过孩子两次,每次回去都给她买一大堆好吃、好喝、好玩的东西,但因来去匆匆,也没多少时间跟孩子相处。当时就觉得孩子跟我们有些生疏,见了我们老往奶奶身后躲,但当时我也没想太多,觉得血脉亲情是割不断的,以后把孩子接到身边,自然而然孩子会跟我们亲近。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去接女儿时,见了我,女儿开口叫的是“阿姨”,可以说,女儿对我这个不常见面的妈妈根本没什么印象,觉得我更像“阿姨”,我多少有点接受不了。我想抱抱女儿,可女儿很抗拒跟我亲近,手脚并用地推搡我,弄得我很伤心。到了晚上睡觉时,女儿哭着喊着要找奶奶,折腾半宿才睡着。接下来跟孩子的相处也很别扭,你别看这小人儿金口难开,不爱理你,但却会用“不”来明确表达她的不配合:喊她吃饭,她会说“不吃”;要搂着她睡觉,她连连说“不”,而且最后会加重语气说“俺就不”。渐渐地我进一步发现,除了对我们很疏远,孩子还很任性,根本不听我们的话,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乱扔东西、在地上撒泼打滚,想要什么东西必须尽快满足,慢一点就哭闹不休。生活上孩子也有很多坏习惯,比如不爱洗澡、挑食、喜欢咬手指头、睡觉要开灯、对人没礼貌等。有时候我忍不住会训斥她几句,结果她不仅当场哭闹,还跟爷爷奶奶打电话告我的状,说我是“坏妈妈,大灰狼”。这还不说,这么一管教,孩子跟我更不亲了,最明显的是,最初送她上幼儿园,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哭哭啼啼黏着大人不让走,而是表现得无所谓,很淡漠地跟你挥手说“拜拜”;晚上接她时,也不见她有欣喜的表情。这种状况,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问题远不止孩子对我们不亲近那么简单,幼儿园老师告诉我,小晗在幼儿园比较孤僻,不合群,喜欢独自玩耍,不愿主动跟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找她玩时她也时常躲避,好像戒备心理很强。此外,她的孤僻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漠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讲故事、画画、做游戏等活动都激不起她的兴趣,她更愿意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老师帮我们分析说,这都是孩子从小丢给老人,没有与父母建立起很好的依恋关系造成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交往。老师建议我多点耐心来跟孩子重建依恋关系。

我真是没想到,孩子小时候自己没亲自带会引发这么多问题,追悔中我决定多花点时间和心思来修复跟女儿的关系。首先我有意增加了跟女儿的亲密接触。每天早晨叫醒女儿时,我会轻吻她的额头,对她说:“宝贝儿,妈妈爱你,快点起床吧!”送女儿到了幼儿园,离开之前我会给她一个拥抱;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我会耐心地陪她聊天,引导她说说当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晚上睡觉前,我和老公会轮流给女儿读故事;双休日,我们带孩子到儿童乐园玩,到草莓种植大棚摘草莓,到广场放风筝……尽可能多地陪孩子,多和孩子亲密接触,让孩子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放下戒备。同时,在家里我也注意观察,留意跟女儿交流的机会。我注意到,我择菜时女儿会很专注地盯着看,有时我在厨房忙活,她也会悄悄地在厨房门口探头看。我觉得这是跟女儿交流的好机会。有一次我多买了几样蔬菜,然后招呼女儿:“晗晗,来帮妈妈一起择菜好不好?”女儿显然很乐意,立即跑到了我身边。在择菜的过程中我不仅教女儿辨认各种蔬菜,还教她做蔬菜手工,我们一起用丝瓜做小船,用紫包菜做裙子,用土豆和牙签做刺猬……做的过程中女儿很开心,跟我有说有笑的,明显跟我亲近多了。从那以后,我不仅有意吸引女儿跟我一起择菜,还招呼她跟我一起做别的家务,让女儿帮我打鸡蛋啊,摆碗筷啊,喂金鱼啊,分配一些有意思的小事给女儿做。做事情让女儿特有成就感,同时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我总算慢慢改善了跟女儿的关系,女儿也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但回忆个中滋味,我还是希望其他父母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在孩子最依恋你的时候千万不要缺席。

走出“依恋”误区

(徐教授,男,48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其实是一门学问,不像有的人想的那么简单,因此,家长还是应该掌握一点必要的“依恋理论”,避免陷入误区。

研究发现,亲子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只要依恋的对象在场,孩子就感到足够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孩子就明显地表现出焦躁和不安,想找回依恋对象。当依恋对象回来时,孩子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玩游戏。第二种是“反抗型依恋”。当依恋的对象离开时,孩子会大喊大叫且极度反抗,但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他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依恋对象的安抚,又拒绝依恋对象的接触。第三种是“回避型依恋”。依恋对象离开或回来,孩子都无所谓,实际上亲子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当然也称不上依恋。

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的、积极的依恋,这种依恋关系能够加速孩子社会化的进程。与父母,尤其是母亲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容易对父母之外的人也产生信任感,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和周围环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能很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孩子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性、焦虑、躁怒、胆小等行为问题。半岁至3岁之间,是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父母应尽可能地陪伴孩子,不要长期离开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抚、帮助和鼓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父母建立起积极牢固的依恋关系,才能不断地适应母体之外的世界。

那么,父母如何抓住敏感期跟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呢?我觉得有几个观点要纠正,一是认为血浓于水,孩子小时候不管自己带不带,都会跟自己亲。其实不然,前不久北京卫视专访女演员颜丙燕,她就谈到自己6岁前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带,11岁又离开父母去读舞蹈学校,因此多年来在她心中妈妈就等同于阿姨,她跟妈妈不像别的母女之间那么亲昵,一直保持着安全距离,直到母亲病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错过了敏感期,你可能以后很难跟孩子很好地相处。有人把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形象地比喻為“机会之窗”,此时不铺垫情感基石的话,窗户一关,就不太容易再进去搞基本建设了。二是认为依恋关系就是简单地自己带孩子,自己照看好孩子。这固然没错,但你不要忽略了一点,依恋关系不仅包括给孩子生理上的满足,还包括情感、心理上的满足,如果你对孩子缺乏抚摸、亲吻、拥抱等爱抚的举动,缺乏情感回应和交流,孩子依然很难跟你建立起安全稳固的依恋关系。三是认为孩子太黏大人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实际上孩子开始懂得黏着大人不放,表明他的情绪发展向前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也是孩子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和独立性的开端。

高质量的、完美的爱与依恋,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惧怕分离,内心永远有安全和温馨的港湾。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亲子女儿儿子
打儿子
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 06:48:46
大三的女儿
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 09:04:06
海的女儿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08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 13:09:23
儿子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34
女儿福
对联(2011年6期)2011-11-19 21:24:12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