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诊断鉴定将简化流程/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全部获批/新版国家基本药物扩至520种/我国老年人口今年将首次突破两亿/我国罕见病患者已达1680万/环保部:最严标准治空气污染/女大使的魅力外交/影迷鲁迅/一只木灯笼

2013-04-29 00:50:09
妇女生活 2013年7期
关键词:傅莹灯笼鲁迅

职业病诊断鉴定将简化流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公布了新《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规定了职业病诊断机构义务,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当事人申请鉴定时,只需提供鉴定申请书和原诊断证书等,有争议可申请仲裁。

(《光明日报》)

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全部获批

继2012年年底国务院批复长江、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后,日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以及太湖流域综合规划。至此,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全部获批。(《工人日报》)

新版国家基本药物扩至520种

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日前公布,其中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目录补充了抗肿瘤和血液病用药,注重与重大疾病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的衔接。

(《健康报》)

我国老年人口今年将首次突破两亿

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今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再增加约1000万人,首次突破两亿大关,达到2.02亿,全国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北京日报》)

我国罕见病患者已达1680万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丁洁日前表示,目前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病种6000~7000种,占人类疾病的10%左右,只有不到1%有有效治疗方法,我国罕见病患者已达1680万人。(人民网)

环保部:最严标准治空气污染

环保部日前召开会议,决定用最严标准治理空气污染,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共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火电、钢铁、石化、水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

(《人民日报·海外版)

女大使的魅力外交

几乎一走出校门,傅莹就成为外交部的一员。如今,60岁的她已是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和翻译室的外交部副部长。自1978年至今,傅莹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外交部度过的。

2007年4月,傅莹被任命为驻英国大使。2007年6月12日,她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国书,并赠送了《钦藏英皇全景图典》的中文版复制品。1793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庞大使团前往中国,在给乾隆皇帝的寿礼中,就包括这套堪称当时大英百科全书的珍贵图册。傅莹选择这套图册作为礼物,既让英国女王“凤颜大悦”,也表示出自己的诚意。她曾不无幽默地说:“当年乾隆皇帝没有接受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大使、平等通商等要求,明确说了‘NO;而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礼物,没有再说‘NO。”

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部分英国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还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进行歪曲。眼看奥运圣火在海外传递就要拉开序幕,如何才能保证其顺利、有尊严地进行?面对严峻的情况,傅莹既没有表现出“莽汉般的愤怒”,也没有显示出“小女人的惊慌”,而是正面出击,进行了一次媒体危机公关。

3月28日,傅莹来到BBC(英国广播公司)大楼,接受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的现场直播采访。她身穿中式服装,怀抱两个“福娃”出现在镜头前,呼吁各国不要将北京奥运会政治化,指出“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应该“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赢得了不少真正关注奥运会的人的赞许。

4月5日,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署名文章,细腻描述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经历和感受,并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让人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西藏。

以自身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傅莹的这一系列沟通技巧被英国人称为“魅力攻势”,让她在外交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赢得了广泛认可。2009年,傅莹被英国《外交官》杂志评为“年度亚洲外交官”。

在英期间,傅莹还一改中国外交官不苟言笑、谨小慎微的形象,不仅鼓励同事广泛接触英国各界人士,自己也以身作则——从英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到伦敦时装周的T台秀,再到伦敦金融城银行家举办的早餐会,精力充沛的她活跃在各种场合。她常说:“外交官要多说话,说明白话。”

在英国3年,除了留下一连串化解危机的故事,傅莹还留下了一沓用旧手帕包着的粮票。在离任前的晚餐会上,傅莹将当年母亲留下的这些粮票赠给大英博物馆,供“世界历史”活动展出。她说:“捐赠的粮票最晚是上世纪90年代发行的,说明中国解决粮食问题是不久前的事情。中国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相对宽裕的大国。西方有人担心中国强大了会成为威胁,希望今后来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者看到这些粮票,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过去的发展历程,也能明白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或许也是傅莹讲故事的一种方式。(《环球人物》)

影迷鲁迅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个热衷于观赏中外影片的影迷。鲁迅夫人许广平在纪念鲁迅逝世3周年时曾说过:“鲁迅先生将看电影作为自己最大的享受,到临终前仍兴味不减。”

1927年10月,鲁迅携家眷迁入上海虹口居住,他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10年。这10年,是鲁迅写作最繁忙、社会活动也最频繁的时期。他忙里偷闲,最大的享受就是看電影了。根据《鲁迅日记》和查阅其他相关资料统计,从1916年到1936年的20年间,鲁迅先生总共看了近160多部电影,前10年看得少,只有20部左右,后10年在上海共看电影达到140多部。

鲁迅到影院看电影,总爱购买第一排正中的座位,虽然票价高一些也不吝惜。一方面,他是为了照顾许广平的近视,另一方面,他认为看电影是一种愉快的享受,总要舒服一些才好。每次看完电影,鲁迅总会在日记中记下是什么片子,在哪家影院看的,有时还会注上“佳”、“不佳”、“劣极”等简短评语,可见其态度之认真。

鲁迅喜欢看风土人情片、科教片、侦探片等,特别爱看反映世界各地土著生活的影片,如以北极爱斯基摩人生活为背景的《蛮岛黑月》。许广平后来回忆时说,鲁迅先生选择影片时并不苛刻,大多是带着到实地观看风土民俗的兴味去影院的。

鲁迅还经常去观看儿童五彩卡通电影,如《金银岛》《漫游兽国记》等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这固然是为了满足儿子海婴的喜好,同时也未必不是出于自己心底尚存的那片童心。1935年6月的一天,鲁迅和许广平带着儿子海婴以及周建人的孩子,一起前往光陆大戏院看了米老鼠卡通片。还有一次,鲁迅看到茅盾的儿子韦韬生病在家郁郁不乐,便跟茅盾商量,想借他的儿子派一派用场。茅盾虽然答应了,但心中不解,后来才知道,那天鲁迅带着韦韬在附近的融光大戏院看了一场精彩的儿童影片,使韦韬的心情大为好转。

鲁迅观看的外国电影,大部分是美国片,也有来自英、法等国的。据周建人的儿子周晔回忆,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上海曾放映过一部美国电影《党人魂》,当时宣传该片倾向进步、卖座率空前好,鲁迅也去看了,但他的观感却不好,因为电影里把工农群众描写得残暴而可怕,可见鲁迅观看电影是有自己观点的,并不盲从。

鲁迅生命的最后3年,看得较多的是苏联电影。1935年11月6日,即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前一天,有老友通知鲁迅,说某单位邀请他全家去看电影,同去的还有茅盾等人。车子在中途还接上了宋庆龄、史沫特莱两位女士,然后开到了邻近苏州河的一幢楼宇前。原来是苏联驻沪领事馆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电影《夏伯阳》。当时这部电影尚未公映,领事馆先用来招待中国贵宾。在只有十几个座位的精致小房间里,专门配备了一名中国翻译,当场口译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这场电影招待会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后来还热情地向萧红等人推荐《夏伯阳》这部电影。

鲁迅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苏联影片。那是根据普希金小说《杜布罗夫斯基》改编的,中文译名是《复仇艳遇》,1936年10月9日在上海大戏院上映,第二天,鲁迅夫妇携海婴及周建人女儿周鞠子一同前往观看。鲁迅对这部电影颇为满意,在日记中留下了“甚佳”的评语。

当晚,正发着高烧的鲁迅写信向黄源等友人推荐了这部片子。鲁迅在信中问黄源,电影和普希金的原作是否有出入。等到黄源看了电影,也读了原作,想把自己的观感告诉鲁迅时,鲁迅已经在10月19日与世长辞了。许广平回忆说:“这是先生最后一次看电影,是先生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也是先生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了。”(《旧闻新知》)

一只木灯笼

小时候过年,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门口挂灯笼了。每当此时,我和一群同龄小伙伴儿,嬉笑着,打闹着。我们借着灯笼里边蜡烛或油灯的光亮,观赏着各式各样灯笼的造型,灯笼上面的戏文、谜语、典故……看得多了,有些文字竟能倒背如流。我们还会对各家的灯笼互相品评。我爹心灵手巧,他制作的灯笼每年总能受到大家的青睐。

因为我是独生女,从小有一种优越感,养成了任性、懒惰的习惯,不听爹娘的话,不好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爹娘也曾千方百计地做工作,任性的我我行我素,把爹娘愁得直叹气。

记得我9岁那年的春节前,身体一贯虚弱的爹病倒了。眼看着到了该挂灯笼的日子,我家的灯笼却在去年被风刮得掉下来摔散了。腊月二十八这天,我对爹娘说:“人家都要挂灯笼了,咱家的灯笼坏了,怎么办?”娘答道:“怎么办?今年不挂了,没看见你爹病得起不了床吗?”我一听,躺在地上哭着撒泼:“我要挂灯笼!我要挂灯笼!”在我的哭闹要挟下,爹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唉!都是这病造的孽,让俺闺女扫兴伤心。好!别哭了,我们做新的!”爹起了床,找出了工具,一边咳嗽着,一边开始做灯笼。我则蹲在一旁问这问那的。两天后,灯笼眼看就要完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只木屑飞进了爹的左眼中,眼泪和鲜血一下子流了出来。娘给爹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他又坚持着把灯笼制作完毕。

第二天,当我把漂亮的木制灯笼挂在我家门口时,爹在娘的陪伴下去了医院看眼。我在叔叔家吃了饭就兴高采烈地和小朋友观花灯去了。这一年,爹新做的漂亮木灯笼出尽了风头,我又一次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夜里12点钟,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意犹未尽地回到家。爹娘早已睡下,我也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天已蒙蒙亮,我听见爹娘正在说话,只听娘说道:“你也真是的,为了闺女的愿望弄伤了一只眼,太不值了。”爹说:“咋不值呀?咱闺女就是咱的心肝宝贝,只要她高兴,别说眼伤了,就是眼瞎了也值!”听了爹的话,我这个一向不关心他人感受的人竟心头一颤,眼眶中含满了泪水。那一天,我想了很多很多。

从此,爹的左眼近乎失明。每当我看到爹的伤眼时,我就愧疚万分。我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听爹娘的话,开始了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来,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成了一名公务员,并结婚生子,养孩子的艰辛过程更让我理解了养儿方知父母恩的含义。

日月如梭,那一只木灯笼之事转眼已过去了几十年,但是每到除夕,它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催我孝顺,让我报恩。

(《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傅莹灯笼鲁迅
中国最美外交官:傅莹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糊灯笼
鲁迅《自嘲》句
鸟与灯笼
鲁迅看书
挂灯笼
挂灯笼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站在中间的人
世界知识(2009年8期)2009-06-10 1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