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璇 李菁
中国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979年1月28日早上,在北京首都机场,邓小平率团出发前往美国访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农历的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远门的,一家老少团聚,热热闹闹过年。邓小平把出访选择在中国的良辰吉日,表明他十分看重这一次出访。
当天早晨,李先念副总理等到机场送行,当然还有邓小平的家人。8时左右,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与送行者一一握手告别,他最后拥抱了一下在场的小孙女然后登机。
当时还有一段小插曲。邓小平一行乘坐的是中国民航波音707型2406号专机。据说,飞机本来是依照原定时间8:30准时起飞。它驶上了跑道,只是停在那里,逗留一段时间后,竟又返回到停机坪。原来机场指挥塔接到上海虹桥机场通知,说上海有大雾,上午最好别来。关于这事,当时的机长徐柏龄说,其实他开机前已接到了不飞的消息,并随即转告邓小平,请他移步至贵宾厅候机室稍坐。邓小平当时问,那么,站立在外边送行的人怎么办?他希望他们都散去,别在寒风中冻坏了。机长于是向他建议,先把飞机开到跑道尽头,等送行者都走了,再开回来。邓小平说,好,照办!这就是为什么“去而复返”的原因。
冲破浓雾,飞越重洋
徐柏龄后来回忆,经过一个多小时飞行后,飞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上空,但是四周浓雾弥漫,能见度低。他小心翼翼地监督着飞机下降、继续下降,但一切笼罩在雾里。因为不敢大意,又无法判断,于是不得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把飞机重新拉高。机内人都知道,这次试降没成功。同团的人忆述,每个人都从窗口向外望,高处是云,低一点是雾,所见白茫茫的,大家都在担心,机舱内一片沉默。终于,机长找到了他认为合适的另一次机会,穿过浓雾,驶上跑道,安稳地着陆,并绕进停机坪停下。此时机上众人发出一阵掌声,有人甚至开口说,着陆了,平安了!这个时候,礼宾司专员唐龙彬朝邓小平望去,只见他“平静如常,在座位上半闭双目养神”。
华府4日
1月29日,邓小平夫妇与中国代表团总共22人进入白宫南草坪。上午10点,欢迎仪式开始。仪式上,美国政界重要官员悉数出场:国务卿、内阁重要成员、三军参谋长、众参两院议长。曾有美国记者大发感慨说,一个国家的总统举行正式仪式,隆重欢迎另一个国家的副总理,并陪同其检阅三军仪仗队,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
在卡特的欢迎晚宴上,邓小平的出现方式也有点入乡随俗的味道——卡特挽着卓琳出场,邓小平则挽着卡特夫人,一前一后缓步走入宴会厅,迎来全场来宾的起立鼓掌欢迎。装饰大宴会厅的1500株红色和粉红色山茶花是特地从卡特家乡佐治亚州运来,显示主人的良苦用心。
美国人不知从何途径听说小平爱吃牛肉,于是几乎每顿饭都为他准备了牛肉。彭迪说,后来有人问邓小平:“您这次来美国最大的印象是什么?”邓小平操着四川口音开玩笑地说:“小牛肉啊,小牛肉!顿顿都是小牛肉!”
在华盛顿期间,卡特总统与邓小平举行了5次会谈。邓小平的新闻助理、前新华社副总编辑彭迪记得,在欢迎仪式结束后,邓小平、卡特一同走进白宫会议室。在椭圆形的办公室里,双方代表坐下,邓小平和卡特开始会谈。“会谈刚开始,卡特拿出一个稿子,正准备正儿八经地念,邓小平已经随口说开了。卡特见状,赶紧悄悄地将稿子收起来。”彭迪回忆。
那个著名的“香煙”插曲也发生在第一次会谈。邓小平刚从口袋里掏出香烟,突然一脸严肃地问卡特:“请问总统先生,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会谈时禁止吸烟的法律?”
卡特先是一愣,不知邓小平要谈论什么与国会有关的法律问题,后来马上心领神会地说:“没有没有,只要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在的(佐治亚)州种植大量烟草。”
卡特还一脸微笑地给邓小平点燃了香烟,小平很享受地猛抽两口,全场记者都笑起来。“当时我们都在场,还有很多记者在现场,他们猛拍(照)一顿,第二天美国的报纸上都登了。”唐龙彬回忆道。
第一号贵宾车
据说,邓小平在美国访问时乘坐的那一辆专车,是防弹的,车身全钢。当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辆车是由空军另行运送的。总之,自始至终,供他乘坐使用。由此可见,美国对于邓小平的这次来访,保安尤其注重,一丝不苟。
由飞机着陆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至华盛顿的布莱尔国宾馆,全程大约12英里,是以一系列车队护送的。先由6名摩托车警员开路,排成一个八字,接着是一辆随时应急的备用车,走在这支护送队伍的最前头。内中,中方有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卫永清及处长唐龙彬、美方是美国礼宾司司长多贝尔夫人及助理礼宾司海斯先生。之后才是一辆正式的领队车,载有美方的联邦警卫专员及中方的滕和松。
然后,才是第一号贵宾车,载着邓小平,由美国国务卿万斯作陪。之后还有9辆贵宾车,载着随同出访的重要人员。这个庞大车队,专车都是黑色的。唯有每辆车的车头两侧均插中美两国国旗,启动时见旗帜飘扬,一辆跟着一辆,浩浩荡荡,半个钟头之后陆续驶进位于美国首都华府西北区宾夕法尼亚大道1651号的布莱尔国宾馆大门。其实,它的大门之外回旋地方不多,而且与临街的马路相距并不太远。基于这个理由,中方认为安全防线不足,所以,在邓小平下榻国宾馆期间,它前面的街道基本上也设防。也就是说,其他车辆都被挡在两边的街道外,不能驶入。它与白宫隔街东南毗邻,呈现古雅红砖的外观,乍看并不辉煌,但历来所有来访的重要外宾都被安排在这里住,甚至在白宫维修时,也做总统临时居所。
非正式“聚旧家宴”
据当时美国消息灵通的传媒人士报道,邓小平及夫人卓琳抵达华盛顿第一晚外出参加的首次活动,竟是到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总统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家,出席一场非正规的“聚旧家宴”。这项活动在预告中没有事先公布。
在各方记者围询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杰罗尔德·谢克特终于公开解释。原来,1978年5月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到北京与中国高层商谈中美两国关系如何进入全面正常化的有关问题,在主要内容都取得共识之后,邓小平曾在颐和园设午宴款待这位美国来客。席间当二人具体讨论邓小平前往美国访问的可能性时,布热津斯基提到邓小平如果成行,届时也到他家中吃一顿美国式的普通晚餐。邓小平当时接受了访美邀请,并同意到布热津斯基的家去享用这一顿饭。后来行程定了,研究细节,最后才安排在抵美的第一天第一晚依约赴宴。
因为中美双方当晚出席这场家宴的官员,亦是中美建交前的谈判者,所以,又一次同聚在一起,亦算重逢、互相庆祝。由于宾主都很熟稔,怀旧说新,气氛融洽。当晚的主菜是由布热津斯基夫人亲自下厨做的熏烤牛仔肉,至于端菜招呼,则由他们的三个儿女担任。他们是15岁的伊凡、14岁的马克和11岁的米嘉。据说,为办好这顿特殊晚餐,布热津斯基夫人已经忙碌了好几天。
当时还有一段小插曲。当邓小平一行抵达时,布热津斯基连忙开门出迎。可能由于大门一开一关,竟然导致炉子突然倒烟,继而弄得屋子里全是烟味。布热津斯基夫人有点儿慌乱。幸好,美方先来的客人都帮忙开窗通风疏气,争取在这名贵客进屋前能够调整过来,但尽管努力,还有火烟焦味,否则这宗所谓插曲也就不会成为插曲。而且,是从中方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