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 李春光
李春光,又名尚春,河北省秦皇岛人,1969年10月出生,北戴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北戴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师从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2006年12月出版摄影作品集《海滩行走》,2011年7月编著《北戴河老别墅》,2011年12月主编《爱上北戴河》,2013年1月出版国画作品集《墨韵天成》。
李春光,是我视野所及为数不多的,工作和爱好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的人。他不仅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硕果累累,而且令人称奇的是,他在文学和艺术上,尤其是在国画领域取得的成就。
近日,有幸欣赏到了李春光先生的美术作品集《墨韵天成》。封面的大笔泼墨气势恢宏,似在随性之中又似有章法可寻。我反复体悟这笔墨与宣纸的碰撞,带着对艺术的敬仰走进了春光的水墨殿堂。
春光先生生活在渤海之滨北戴河。北戴河的文化意蕴滋养着他的生命,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也在这里孕育成长。春光先生的水墨创作即着眼于家乡的海。他以对大海的理解与向往,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艺术的追求。
天地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结合,是春光先生追求的艺术之道。他笔下的大海不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以大写意的方式使水、墨融合,将意念灌注于水与墨的肆意渗透,在无道之中实现与自然的结合。
“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春光先生的画作中,多以笔法厚重的浓墨表现暗暗涌动的海浪。他画中的大海,似乎总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吸引着、推动着,无休止地运动。这力量来源于自然本身,也来自于春光先生对大海的敬畏、对水墨娴熟的驾驭以及对山水画深刻的领悟。他将多年积累下的绘画经验巧妙地运用在水与墨的渗透之中。淡墨之处,是飞溅起的层层白浪。海浪静止在画面上,却又一层一层奔涌向前;浓墨与淡墨的相互辉映,将海浪的虚与实、远与近写意地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水与墨的融合恰到好处——浪潮以大笔写意,浓墨重彩;浪花用淡笔挥洒,将其肆意飞溅的景象描绘得酣畅淋漓。
欣赏春光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在以大海为主题的画作中,偶有一轮初升的太阳或满盈的月亮。《烟雨图》用浓淡交织的墨色描绘滚滚波涛、生生不息的海面,不拘细节却又栩栩如生。而那一轮圆月,似人工更似天成,镶嵌在夜空中,又浸润于绵绵细浪。画作中的渔船是作品的神来之笔,使整幅作品意境全出。久久凝视于这幅画作,不禁让人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思念友人、眷恋家乡的经典诗句。
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乃人之常情。春光先生以家乡的景致作为创作资源,以独特的目光观察家乡的每一处风景,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语言与风格。宽广、壮阔、神秘、深邃的海文化色彩在他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对春光先生来说,北戴河的大海、山峦、礁石、沙滩、渔船、海鸟等,都是他的创作素材。他用这些素材描绘家乡的景致,表达着对家乡深沉的爱恋。
关于如何使用水墨,古人在画论中有着极为深入的探索。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中国画水墨造型可以以墨色的干湿浓淡来表达客观物象的肌理形态,从而在抽象中表现具象,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同时做到对细节的精准描摹。在春光先生的画作中,既可看到他对水墨技巧的理解与运用。他画作中的海滩、礁石并没有出现明确而具体的意象,而是通过墨色的变化达到细致的肌理效果,不求形似,但神韵却偏偏藏于其中。如此玄妙的艺术境界,与春光先生多年的勤奋密不可分。而他在文学、音乐、根艺、摄影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也使他形成了系统而独立的审美观。
除了大海,北戴河城市风光也是他经常选用的创作题材。春光先生笔下的城市水墨多从写意入手,传神地绘就北戴河景象。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前人不曾使用过的诸多手段和技法,表现北戴河的绿植与建筑,以独具匠心的布局表现出每一意象的虚实远近,而层次分明清晰,带给观者即真实又梦幻的视觉效果。或许与他对北戴河的眷恋有关,他对城市的描绘不仅仅局限于客观的景致。他敢于在画作中表现真实的客观景象与主观情感,用看似随性的笔法勾勒出客观真实与主观意向的景象,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绘画艺术能够接纳由画面而生的任一种想象,以有限的笔墨、色彩蕴藏无边的思想。此即画作之精、艺术之魂。
春光先生担任北戴河文化和文联的主要负责人,他的创作实践主要是在工作时间之外。我深知其间的辛劳。身处浮躁的时代,春光先生能够心无杂念、脚踏实地进行艺术创作,着实令人心生敬仰。由于他的作品讲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孤品,每一幅都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也是他的作品之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