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担道义,妙手著文
——吴晓煜其人其文写照
要说著作等身,吴晓煜先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赢得此殊荣。
吴晓煜身居要职,忙中取闲,著述达十四部之多,如果在餐厅点菜,这足可以拉一个很长的单子。光从那一长串的书名来看,其学识渊博,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林林总总,十四部著作,有关于煤史的,也有关于酒史的,还有杂记、游记,甚至瘟疫谈……
浩浩荡荡,庞庞杂杂……胸怀万卷者非吴晓煜莫属也。
时常想,一个官员著书立说,便比不著书的官员品高。本职工作之余,结闲散时光为束,网奇思妙想为册,聚神来之笔为卷,织只言片语为章……既收集了时光,又锤炼了思想,于人于己,相得益彰!
一本薄书,有时耗尽作者半生心血。比如《中国煤炭碑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动念,到本世纪初才印行,时间跨度三四十年。其间耗费的精力、备尝的艰辛不经体验是难以言说的。作者序中谈寻找碑刻的曲折:“奔波一两百里却无功而返,查了几本古籍却一无所获……见到一块碑刻,头顶烈日抄了两三小时;曾为抄写已成路基垫石的碑刻,在土路边上喝足了来往车辆掀起的烟尘;曾为寻找碑刻留宿在虱子猖獗的小旅店……”读到这里,纵然铁石心肠如我者也只有肃然起敬的份。岁月斑驳,每时每刻都在损毁着那些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碑刻,吴晓煜舍一己之躯抢救这些瑰宝,天地良心,日月可鉴!这些碑刻,就是煤炭史活着的见证!
有幸与吴晓煜先生处于同一片天空下,别忘记他是煤炭历史的挖掘者、整理者、编撰者。他的著作多半与煤炭历史相关,他是煤炭历史的话语者。我们看看篇目:《煤史钩沉》《名人与煤炭》《矿业史事杂俎》《中国古代咏煤诗》《中国煤炭碑刻》《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炭史志资料钩沉》,沉淀浩繁,多达七部。说他是煤炭历史的开拓者一点儿不为过。这是煤炭的福音,煤炭史的福气,煤炭人的福利。仅凭这些著作,煤炭永远不会忘记他。即使有一天煤炭采掘完了,但他的著作还在,就像天上的星子,有时你看不见它,可它依然在那里闪耀。
本世纪初那场沸沸扬扬、猖獗跋扈的“非典”,限制了大多数人的自由行动,但却没有限制思想者的自由驰骋。吴晓煜就是在那人人自危的短暂岁月完成了《瘟疫纵横谈》。吴晓煜并非医学工作者,又非专业文史工作者,却奇迹般完成了这样一部人类与“瘟神”做斗争的洋洋三十余万字的长卷。时光如流,放纵它,你将一无所获;而修坝筑渠的人,将给他人带来光,带来电。聚土成山,聚山成岭,这就是吴晓煜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做编辑十余年,获赠一册《纠正错别字》,如获珍肴。钩史品酒的吴晓煜突然花样翻新,整出一本奇书来,委实让人吃惊。吃惊之余又觉得这是他本能。他本来就做过教师,教师者,教人识文断字也。《纠正错别字》,就是他任教师期间累积而成的。说他是个有心人,一点儿也不含糊。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多一点,少一撇,形声假借,分辨得丝毫不差。汉字把玩得玲珑剔透、炉火纯青如吴晓煜者,殊属罕见。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吴晓煜每每夜耕,天空朗月与星同辉,有《夜耕村杂记》及已出版的十余部著作为证。读书为文,以吴晗、邓拓为楷模,情操堪与天上星月齐。妙手文章,自成一格。
行迹翩翩的吴晓煜,是个行者。日行夜记,斑斑墨迹,累成两册,堂皇问世《欧非见闻录》《华夏与海国游记》。散句散语,构成其穿梭于地球各个板块的奇幻生涯。看他在飞机上怎样读云的,“云像白色的充满积雪的悬崖峭壁,飞机贴着这云的峭壁,小心翼翼地掠过。它还像戴着面纱的女人,有时会撩起面纱,向人展示妖娆多姿的面容;有时又会板起面孔,敲打飞机的机舷;有时它又突然将飞机搂抱起来,尽管飞机左冲右撞也较难脱开它的怀抱……”一般人在飞机上不是打盹就是无聊透顶,而他竟与云默默对话,猜透了云的心思,把云刻画得惟妙惟肖,其才其情恐少有人堪比。
壶里乾坤大,说吴晓煜,定然离不开酒。不仅仅因为他著有《酒史钩沉》,他阅酒无数且自称“酒翁”。偶然一次出差被酒整得“神志难支纳头便睡”,便有了“酒把我整糊涂了,我要把酒弄明白”的志趣。中国文化史,自然少不了酒文化的内涵。正是由于吴晓煜的秉烛夜耕,才填补了这一空白。酒感谢他,饮酒者感谢他,酿酒者感谢他。怪不得有吴晓煜在,就有美酒在。凡有吴晓煜在的场合,总是美酒如云。吴晓煜虽为“酒翁”,却从不酗酒,谦谦君子之风直令魏晋名士汗颜。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吴晓煜是个善者,上善者。他退位不退休,承担起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他是常务理事长执掌着日常事务,也与同事们奔波一线筹集款项、推广医疗成果。肺为五脏之华盖,主要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染上尘肺病,将给人带来呼吸困难的痛苦。吴晓煜体恤矿工,身体力行为矿工谋求福祉,其功其德岂可斗量?可想而知,在吴晓煜与同事们的善举下,成千上万尘肺病患者的生命再次高昂起了庄严的头颅。以拳拳之心,热爱着煤矿事业,热爱着煤矿工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水的品性如此,而人要做到却很难,但吴晓煜先生是真正做到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行文至此,再引吴晓煜在酒席将散时每每必说的话“胜利闭幕”!落笔!慨然!欣然!
从陕北走来,从煤炭深处走来……
——评《肖锋诗歌精选》
肖锋的诗歌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煤;一样是陕北。他作为矿工采掘煤,煤就在陕、蒙、晋大地深处,在他的脚下。他出生在陕北,他的工作就是与煤打交道,煤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离不开煤,离不开生养过他的陕北故里,离开这两样东西,他也许就是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这两样东西扎根在他的心底,成为心灵影像,化成文字,凝结成诗歌,也就有了这本《肖锋诗歌精选》。
肖锋常常以陕北汉子自居,他甚至把煤看成心目中的情人。每一块煤,都是情人的眼睛、鼻子、耳朵……充满神秘的光泽,在他的思维里四处奔涌。他常常反复吟诵这些乌黑发亮的煤。一生的大半时光都交给了煤,他的嗓子里除了煤就只有陕北,他常常迸发出强烈的书写意识,笔下流淌的每个词语都跟煤与陕北密切相关。肖锋从陕北走来,从煤炭深处走来,他吟咏着诗,他的质朴里饱含深沉,一如他的诗歌:
神秘的煤
藏得很深
她自然的秀色
令人眼馋
一层闪光的煤
宛若一群青春的妹妹
她含情的眼神
惹人心动
——《神秘的煤》
肖锋以喝酒著称,他的豪饮在全煤文坛是人尽皆知的。他在一首《酒司令》里这样写道:“我的酒量不大/但我爱和你们一起/喝酒/我的矿工兄弟/把酒端起来/把想说的话停下来/千言万语盛在酒里。”肖锋脸膛有时像一块燃烧的煤,放射出灼灼炎热,从那张脸我们读到太阳的热力也感受到了煤炭的温度。他的眼神沉着,憨厚,不失智慧,有时透出一丝酒精洗礼后的混沌光泽。他的嗓子眼里的吼声像刚从黄土高原翻爬上来,又随清风荡漾到远处,那些曲子有着浓浓的乡土情调。
从山圪梁上翻过来的声音
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声音
从弯弯山路上踩过来的声音
是一种低沉哀怨的声音
从黄河波浪间滚过来的声音
是一种苍茫悲壮的声音
——《陕北民歌》
雪呼啸而来,所幸,世界在寒冬多了许多童话,美景也由此展开。无论写什么,肖锋心底都会涌现出煤的色素。可见煤在他心底沉淀得有多么深厚。开篇一首《落雪的时候》,他这样写道:
黑色的煤炭
从掌子面上一直流到煤场
像一条奔流的大河
在北方的土地上
在一片雪白的背景上
以其独特的颜色
汇集成河
汹涌成海
渲染出矿山
壮丽的景观
雪与煤,一白一黑,颜色的对立,却因为季节使它们融合成一幅“壮丽的景观”。白色的雪与黑色的煤就这样绘出一张极富张力的图画。雪有自己的生命,煤也有自己的生命,两个生命展现在人类面前,映照出矿工的品质是那么纯洁无瑕,也映照出矿工的劳动是那么热火朝天。
肖锋是有福的,他降生在陕北大地,耳朵里听到的都是《陕北民歌》,嘴里张口就来《一首信天游》,迎面碰上的《陕北女子》,个个都是《剪纸花的姑娘》,住着《陕北窑洞》,吃着《陕北小米》,听着《陕北唢呐》,无论春夏,无论秋冬,陕北都是那样的令人陶醉——
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
树杈上垒着的玉米棒
石板上晒着的大红枣
窗户上贴着的剪纸花
水缸上吊着的银马勺
饭桌上搁着的瓷大碗
土炕上铺着的羊毛毡
吹鼓手握着的铜唢呐
还有会打腰鼓的男人
爱骑毛驴的女人
都令人倾倒
——《陕北秋日》
肖锋引以为豪的是,自己选择了矿山,当了一名矿工。许多人认为矿山苦,矿工累,在深不见底的地层挖煤,随时都会受到来自不可预知风险的威胁。但肖锋却不是这样,他选择了矿山,选择了矿工这个职业,他为此而骄傲、自豪。这是一种豪迈,为他的诗歌挥洒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了矿山
选择了矿工
选择了煤机割煤的快乐
选择了大杯喝酒的真诚
选择了家的温暖
选择了蕴藏激情的源泉
我为我幸运的人生
感到自豪
肖锋有自己的阅读方式,他不仅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也阅读人生历程中给予的深切的生命体验。一个深爱脚下土地和头顶上蓝天的人,他的阅读方式是那样与众不同,请读他的《阅读黑色》:
我爱我的矿工用血汗
开拓的每一条巷道
把祖国作为一部书
把矿山作为一部教材
我坚持每天阅读黑色
透过
黑色的字眼
黑色的面孔
我找到了
人生宽广的道路……
肖锋的诗歌赞颂不完,因为煤还在源源不断地从地层深处流淌出来,煤带着浑身的火热投身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走进城市,走进乡村……煤进入人类的视线,转化为动力、光源,通过电流输送到千家万户,造福于人民。肖锋的诗歌照亮了煤炭,煤炭也照亮了肖锋的内心世界。只有澄澈清明的内心,才能写出如此的《一点浪漫》:
月光之夜
沉默的煤啊
你用一点心情
燃起了你浪漫的情调
我隐隐听见
在一个美好的夏夜
你动听的歌唱
流行于每一条街巷
作为神东一员,肖锋总是肩负一种责任。作为一名煤矿诗人,他的命运也要与神东的命运紧密相连。神东集团地跨陕、蒙、晋三省区,有近二十个煤矿,生产原煤两亿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全国重点煤矿产量的百分之十二。这样一个神奇的矿山集结体,能不激发诗人的豪情,能不召唤诗歌从天而降?
肖锋曾经出版过一本名叫《神圣的煤》的诗集,这本诗集获得过第六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我作为评委之一,对他的诗歌还是有大致了解的。现在他又将自己的全部作品,仔细审视后,整理出版这册《肖锋诗歌精选》,这是他给诗歌的一份答卷,给脚下土地的一份答卷,更是给心爱的煤的一份答卷。这本诗选,共选入肖锋创作的诗歌200首,应该比较全面反映肖锋的诗歌创作。
此时评判、总结肖锋的诗歌创作,还为时尚早,肖锋还处在创作阶段,依旧激情满怀,我们还能读到他更多的诗作,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期待着。
辽阔之外,仍是辽阔
——读贾文华诗歌散文集《辽阔之外》
辽阔有多阔?也许只有贾文华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他答:辽阔之外,仍是辽阔!
贾文华不久前出版的新书叫《辽阔之外》。这是一本诗歌散文集。书厚厚墩墩,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这不能不激起我们翻阅的欲望。
大地是辽阔的,大海又何尝不是!目力所及,无边无垠,当属辽阔。
贾文华所处的位置是我国东北的黑龙江,那里有绵长的国境线。作为个体的人,犹如那只足球,在场内任凭纵横驰骋都无所谓,但一旦被踢出场线外,就是犯规,得重新开始发球。国境线就是给我们框定的一条线,一国的公民只能在自己国家的国境线内活动,若要跨越国界那是需要办理诸多繁琐手续的。贾文华生活的地域离国境线不远,书名叫“辽阔之外”是有深意的。脚下的土地再辽阔也是有限度的,而心灵的疆界却是无垠的。
低吼的雷声从天空传来,这也许是最辽阔的声音。“雷霆之上,方言散开。”(《雷霆之上》)雷声是悲壮的,悲壮莫过于亲人的离世,贾文华在《妈妈在地下过节》中写道:
冥冥之中,远方
蓦地响起一阵列车的呜咽
那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声声辗我悲怆的心弦
作者无比思念阴阳相隔的母亲,关于母亲的一些篇章让我们读到怀念的辽阔。母亲离世了,但留给儿子的却是永远的痛。阴与阳是辽阔的,没有疆界,与阴阳相联系的唯有缅怀。
辽阔是相对的,有时候它是大漠、草原;而有时候,它也是一片绿叶、一只笛孔。绿叶虽渺小,但它的色彩与整个春天相一致,能不辽阔吗?笛孔虽微小,但它却能演奏出美妙的旋律,这旋律就是辽阔。
在北方,最壮观的也许就是雪了。整个冬天,雪覆盖了大地,雪就是辽阔。在贾文华眼中,雪是最基本的创作元素——
走向雪原头枕雪崩和风暴睡成一团
鼾声融化了一片片结在树枝上的冬天
——《赞美雪原》
贾文华是新时代的煤矿人,他的诗歌里无疑饱含着煤炭火热的情感。煤炭深埋在地下,漆黑无边,但矿工的胸怀和挖掘黑夜的气度是辽阔的。“这座宝箱/禁锢了千年,万年/终于,被风镐的金钥匙打开了!”(《矿井》)
对于事物来说,没有什么不是辽阔的,比如《尘埃》,单个意义上,尘埃差不多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单位。尘埃虽小,但我们却无法抗拒它与日常生活的牵绊。我们尽管是那么不愿与这微小的东西打交道,但在我们人类的强大面前,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人类也别想彻底战胜它。作为一个整体,尘埃无比巨大,挟沙远行的风暴叫“沙尘暴”,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尘世”,我们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彻底被尘埃占据着,这还不算辽阔吗?
一滴水很普通,也很微观,但“一滴水蕴含一颗太阳”(《从一滴水中认识事物》)这滴水就非同一般了,给它往辽阔上推论也不算勉强。再推而论之,一滴水与无数的一滴水融合,最后是什么结局——湖泊、江河、大海!从湖泊、江河、大海的辽阔,我们也能感知一滴水的气度不凡。
没有边界的不是国土,不是大陆,也不是海洋。是时间!时间是无垠的!时间是生命的钥匙。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咽喉。抓住了时间,一切生命都能化无形为有形。《奔向时间深处》云:“时间,一只永恒的孤兽/时间,一座无垠的迷宫。”在贾文华的天平上,他称出了时间的重量,“多少年只是一瞬,再风光只是一粒尘土”,时间有着忧伤与疼痛,那才真正是无比辽阔的疆域。
还有什么是辽阔的?“亮了一辈子”的是什么,惟有《月光》了。我们脚踩泥土,每天注视月光,也被月光注视。从月球到地球的辽远路程,中间铺着光,掩盖了无边的黑夜,这种辽阔谁能比拟呢?
贾文华出生在内蒙古草原,草原的辽阔似乎成就了他的这部著作。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常常把草原,把故乡挂在嘴上,并注入自己的文字,内心当然是辽阔无比的。“我的草原,你用博大的胸襟编织了我的摇篮。”(《我的草原》)运笔到草原时,贾文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显得无比轻松、无比自信、无比诙谐。在草原之上,野花是美的、羊群是美的、天空是美的、星月也是美的,美得神奇,美得辽阔,美得无垠。作为一个草原的思索者、一个草原的歌者,贾文华体悟到了诗歌的《亘古》:
夜愈黑,村庄之上的星花,愈美。
一朵谢了,另一朵就开了;
一朵开了,另一朵又谢了……
时间,无声地繁衍着原始的轮回。
凌 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参加过诗刊社第十七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凌翼诗选》《以魂灵的名义》,散文集《故乡手记》,随笔集《擦亮眼睛》,中短篇小说集《白果青,杨梅红》等著作,在《钟山》杂志发表过长篇小说《狩猎河山》。多次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