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个著名的萝卜

2013-04-29 16:50:26秦万里
阳光 2013年7期
关键词:幻境红萝卜石匠

我这篇文章可能是有点儿过时了,因为事件发生在去年。对于中国文坛来说,这确实应该算得上一个事件了,一位名叫莫言的中国人,开天辟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给中国人长了脸。莫言本来就是著名作家,这下就更有名了,据说,所有莫言的书,包括那些库存的和正在销售的,都卖出去了,人们开始四处搜寻,连印装失误的残品都被抢购一空。在这突如其来的热浪当中,有的人忽然想起了一个萝卜。《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写的一个中篇小说,大家认为这是他的成名作。于是乎,也是据说,很多人朝圣似的,跑到莫言的老家去了,莫言自家园子里的萝卜,都被这些朝圣者拔光了。

似乎有几分可笑,也有点儿可恨,人家自己种的萝卜招谁惹谁了?但如果回过头来安静的想想,可能又会觉得这也值得我们这些吃文学饭的人欣慰,在这人人逐利的商品社会里,毕竟还有那么多人对文学怀有敬仰之心呀。

下面该说说那个著名的萝卜了。莫言把这样一个萝卜放在小说里,或者说,用这样的方式在一篇小说里描绘一个萝卜,再或者说,让一个萝卜在一篇小说里生出了耐得琢磨的意味,无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品发表的时候,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给我们的阅读增添了异样的色彩:“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其实,这个著名的萝卜只在故事的现场停留了短短的一瞬间,就被粗暴的小铁匠扔到了河里,“那个金色红萝卜砸在河面上,水花飞溅起来。萝卜漂了一会儿,便慢慢沉入水底。在水底下它慢慢滚动着,一层层黄沙很快就掩埋了它。从萝卜砸破的河面上,升腾起沉甸甸的迷雾,凌晨时分,雾积满了河谷,河水在雾下伤感地呜咽着。几只早起的鸭子站在河边,忧悒地盯着滚动的雾。”黑孩眼中的世界常常会出现一种异样的美丽,但从此以后,这个可遇不可求的萝卜就消失了,可怜的黑孩再也找不到这种透明的红萝卜了。这个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叙述现场的一道幻境。

我曾设想,如果莫言给这篇小说起一个别的名字,比如叫《沉默的黑孩》什么的,那个萝卜可能就不一定这么著名了。在这篇作品中,更重要更夺目的形象是那个名叫黑孩的孩子。所有的人,小石匠,善良的菊子姑娘,还有小铁匠和老铁匠,还有刘副主任,这些人都鲜活在一个坚实而又清晰的平台上,他们的形象不仅鲜活而且真切,他们映照了那个时代,他们,特别是小石匠和小铁匠还有菊子姑娘,在那个时代以那个时代的方式演绎着他们的渴望与善恶。黑孩不同,黑孩没有亲娘,黑孩饱受欺凌,黑孩衣不遮体,黑孩弱不禁风,黑孩一言不发,黑孩令人怜悯,黑孩的不同不仅仅如此,黑孩的不同当然更在于他的个性,因为他的个性,他便是凸显于众人之中的异类。就像那一个萝卜,是凌驾于众萝卜之上的透明的红萝卜。“姑娘还悄悄地问小石匠黑孩是不是哑巴。小石匠说绝对不是,这孩子可灵性哩,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像竹筒里晃豌豆,咯嘣咯嘣脆。可是后来,话越来越少,动不动就像尊小石像一样发呆,谁也不知道他寻思着什么。你看看他那双眼睛吧,黑洞洞的,一眼看不到底。姑娘说看得出来这孩子灵性,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他,就像我的小弟弟一样。”在故事的现场,黑孩没有说过一句话,却表现得异常生动,原因之一,恐怕就是眼睛,莫言不止一次描绘这双眼睛:“黑孩在铁匠炉上拉风箱拉到第五天,赤裸的身体变得像优质煤块一样乌黑发亮;他全身上下,只剩下牙齿和眼白还是白的。这样一来,他的眼睛就更加动人,当他闭紧嘴角看着谁的时候,谁的心就像被热铁烙着一样难受。”说黑孩是个异类,还因为,在那个时代和那样的人群中,他的那双动人的眼睛和他那两只与众不同的耳朵,总是注视或倾听着别人视而不见的异样的美丽:“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他早忘记了自己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仿佛一上一下举着的手臂是属于另一个人的。后来,他感到右手食指一阵麻木,右胳膊也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他的嘴里突然迸出了一个音节,像哀叫又像叹息。低头看时,发现食指指甲盖已经破成好几半,几股血从指甲破缝里渗出来。”在故事的现场,这是黑孩的第一次疼痛,他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只是“用右手抓起一把土按在砸破的手指上。”后来又被烫伤了,他也只是“把烫熟了皮肉的手淹到水桶里泡了泡,又慢悠悠走出桥洞。他弯下腰去,仔细地端详着那半截钢钻子……他更低地俯下身去,屁股高高地翘起来,大裤头全褪到屁股上,露出比小腿颜色略浅的大腿……他的指尖已经感到了钢钻的灼热,这种灼热感一直传导到他心里去。”他的超出常人的举动吓坏了脾气暴躁强壮如牛的小铁匠:“他一把攥住钢钻,哆嗦着,左手使劲抓着屁股,不慌不忙走回来。小铁匠看到黑孩手里冒出黄烟,眼像风瘫病人一样斜着叫,‘扔、扔掉!他的嗓子变了调,像猫叫一样,‘扔掉呀,你这个小混蛋!”

面对疼痛,面对寒冷,面对欺辱,面对这些足以让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苦难,这个异样的孩子却忍耐着麻木着。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些读故事的人,已经开始为这个可怜的孩子牵肠挂肚了,可他自己呢,面对来自菊子姑娘以及小石匠的关爱和温暖,他却忍耐着,不让自己打开情感的门:“他觉得鼻子酸得厉害,匆忙爬起来,看着姑娘。有两股水儿想从眼窝里滚出来,他使劲憋住,终于让水儿流进喉咙。”然而对那些异样的美丽,黑孩却情有独钟,特别的敏感,他的手指砸伤了,别人关注他,“他不吱声。这时候他的眼睛又盯住了水底的河虾,河虾身体透亮,两根长须冉冉飘动,十分优美。”别人都以为,这个孩子傻,被他的后娘打傻了,而他却拥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刘副主任的话,黑孩一句也没听到。他的两根细胳膊拐在石栏杆上,双手夹住羊角锤。他听到黄麻地里响着鸟叫般的音乐和音乐般的秋虫鸣唱。逃逸的雾气碰撞着黄麻叶子和深红或是淡绿的茎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蚂蚱剪动翅羽的声音像火车过铁桥。他在梦中见过一次火车,那是一个独眼的怪物,趴着跑,比马还快,要是站着跑呢?那次梦中,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扫炕笤帚打醒了。”那个著名的萝卜,在小铁匠们的眼里是普通的萝卜,在黑孩眼里就是美丽的幻境,但是幻境只出现了一次,他再也找不到那样一个萝卜了,“黑孩把萝卜放在铁砧子上,手颤抖着拨亮炉火,可再也弄不出那一蓝一黄升腾到空中的火苗,他变换着角度,瞅那个放在铁砧子上的萝卜,萝卜像蒙着一层暗红色的破布,难看极了,孩子沮丧地垂下头……他想让自己睡觉,可总是睡不着。他总是想着那个萝卜,那是个什么样的萝卜呀。金色的,透明。他一会儿好像站在河水中,一会儿又站在萝卜地里,他到处找呀,到处找……”

后来我又想,还是叫《透明的红萝卜》好,如果作品叫了别的名字,那些关于萝卜的描写也不能抹去,因为孩子对那个神秘的萝卜恋恋不舍,那个透明的萝卜成了他心中一道总也抹不掉的美丽幻境,一种痴迷向往的偶像。萝卜辉映着孩子,慢慢的,随着阅读的行进,我们也对这个孩子恋恋不舍了,我们心疼他的疼痛他的寒冷,心疼他的心灵他的幻想,甚至心疼他的麻木和忍耐,我们为他的现状和前景焦虑,他在我们面前时而清晰时而朦胧,他的心中充满了幻境,而他自己又构成了一道让人难以忘怀的幻境。或许这就是莫言的追求,他试图让他的小说成为小说中的异类。

这篇小说发表的时候,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被极左路线压抑了很久的老作家或文学青年们,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了,于是,很多优秀的作品像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了,很多作家反思并宣泄内心的愤懑,有力地批判了那个极左肆虐的时代,他们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相比之下,《透明的红萝卜》的锋芒并不那么锐利,如果说小石匠小铁匠和他们为之劳作的工地映照了时代,那么黑孩和他那个美丽却无缘触摸的萝卜,则超越了时代,走向了另一种境界。那个境界是什么?我想,每一个阅读了这篇小说的朋友,都有资格做出不同的回答。

我忽然就想起了莫言的另一篇小说,名叫《拇指铐》。《拇指铐》也刻画了一个孩子,也是一个穷苦的孩子。孩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却得了重病,孩子拿着母亲仅有的两枚银簪,去城里给她买药。莫言描写这个焦急的孩子奔跑在田野,去的时候奔跑,回来的时候仍然奔跑,为了他的母亲,这个孩子焦急,我们也会为这个奔跑着的孩子焦急。正在这焦急的时刻,发生了更加令人焦急的事件,在回家的路上,这个奔跑着的孩子被一个陌生的男人捉住,用一副拇指铐铐在了树上。那个残暴的男人铐住孩子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拇指铐是可以铐住人两个拇指的小手铐,过去是捉拿犯人用的,据说后来被视为一种残酷的刑具,而不再使用了。特别残酷的是,用这种残酷的刑具毫无理由地铐住一个无辜的孩子,更残酷的是,那个实施残酷的人一走了之,完全不管在漫漫荒野之中如果没有人搭救,这个孩子会不会就这样抱着一棵树死去。没有人真正愿意,因没有手铐的钥匙,也没有人能够搭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孩子本来就急,此时更是焦急到了绝望。《拇指铐》是一个短篇,却是用加法写就的小说,残酷加残酷,焦急加焦急,让这个故事走向了一种极致。

在这里似乎不需要理由,事实上,越没有理由,那个残酷就越残酷,那个焦急也就更焦急。应该说,在大多数小说当中,情节的发展和事件的发生都是需要理由的,“理由”是真实的基础。这篇小说则有所不同,在这个独特的语境和幻境当中,“理由”被挤到了次要的位置。同样的,因为黑孩和那个萝卜处在了专门设置的语境和环境当中,所以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

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小说的读者,都在生活中生活。大家会发现,生活不可抗拒地向前流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时候并不合情合理,有的时候,遥远的会越来越清晰,清晰的也会渐渐模糊。而更多的时候,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今天和昨天一样,今年和去年一样,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有些聪明的小说家常常会把遥远的拉近,也会把现实推向远方,让他们的想象,在虚与实之间飞翔。

秦万里:湖北黄冈人。《小说选刊》 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短篇小说《泥人程老憋》《王小晓飞往东京》以及文学评论等若干部。

猜你喜欢
幻境红萝卜石匠
真实幻境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0
对应:小小萝卜头
孩子(2021年4期)2021-04-23 03:46:40
幻境一日游
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0-01-02 10:29:05
石匠破案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0
石匠的智慧
一起来做“萝卜蹲”
“心境”系列18K金钻石项链 心之幻境
中国宝玉石(2018年6期)2018-03-05 07:33:48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
石匠
扬子江(2016年1期)2016-05-19 07:15:43
两种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