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贺兰山(外一章)

2013-04-29 16:50:26姚中华
阳光 2013年7期
关键词:贺兰山西夏鸟巢

我是在金秋季节走近贺兰山的。

乘火车从呼和浩特到银川,经过一夜的颠簸,早晨抵达宽阔平坦的宁夏平原。当第一抹阳光照进车厢时,有人轻声地叫道:“看,贺兰山!”这一声把车厢内无数睡眼惺忪的目光引向窗外,只见远处坦荡的平原上,兀自耸立起莽莽群山,一座座灰褐色山体首尾相连,绵延逶迤,山峰高耸,在秋日的蓝天下,如群马奔腾,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与群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脚下的平原一马平川,坦荡如砥。车窗闪过的田野里,成熟的稻谷让人很难把它与大西北联想在一起,只有偶尔闪现的几处戈壁地似乎在提示着这里的地理位置。金秋的原野与雄浑的大山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我没有想到是这样与贺兰山不期而遇,在这样一个清新爽朗的秋日的早晨,在飞驰的火车上,让我目睹它的雄浑与气魄。昨天晚上,我还在地图上仔细寻找着它的方位,想象着它横亘在大西北的苍穹之下,有着怎样突兀高耸的身躯,演绎着那段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战马嘶啸、牛羊出没的传奇故事,还在回味着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悲壮诗篇。

火车飞驰在平原上,从河套地区一直到银川,贺兰山一路相伴,却始终没有靠近的意思,只能让人们透过车窗远远地凝视那一座座纵横排列、起伏跌宕的山峦,感受它的神秘与风采。

到达银川市,下了火车,乘出租车去宾馆,我们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沿路的街景,一边与好客的司机师傅攀谈。银川已经在晨曦中醒来,宽阔的马路上已是车水马龙,路边是整齐的绿化带。洒水车一路欢歌,一路前行,带着水珠的花草在晨风中惬意地摇曳着。道路两旁,别具一格的穆斯林建筑与一座座现代化高楼交相辉映,诠释着这座西北名城的悠久历史与现代气息。尽管是早晨,天气却不像想象中那么冷,甚至还能看到街上穿着短袖衬衫的行人,空气也不像想象中那样干燥,嗅一嗅还有些湿润的感觉。司机似乎看出我们的疑惑,告诉说:“这都多亏贺兰山,它挡住了西北来的冷空气,我们这儿冬天也不是太冷哩。”

说到贺兰山,司机师傅立刻流露出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他十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这座山脉的种种传说与神奇。贺兰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它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挡住了西面腾格里沙漠滚滚沙尘,携手与母亲河黄河共同营造了一个草木丰盛,稻谷飘香的沃野平原。在蒙文中,贺兰山的意思是“卧马”,这匹卧马用它巨大的身躯不仅阻挡滚滚沙尘,还阻挡和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入侵,同时聚积着南来的水汽,让它脚下这片土地温暖而湿润,肥沃而富饶。

在银川,在宁夏,几乎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贺兰山的气息,每一处都与它息息相关。

贺兰山造就了宁夏平原的奇迹,也造就了这里特有的自然奇景。沙湖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沙湖是位于贺兰山脚下一处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湖泊,因湖中心有一处神奇的沙洲而得名。我们乘着色彩斑斓的游船向湖中沙洲驶去,清澈的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倒映着远处的山影。湖水中有水鸟游弋,它们瞅着穿梭往来的游船,一会儿拍打着湿漉漉的翅膀,一会儿调皮地钻入水中。而生长在湖中一簇簇黄秆绿叶芦苇,像是漂浮在水面上,沿着湖中的水道,一着延伸到湖心,将宽阔的湖面点缀得生机盎然,神秘莫测。导游介绍说,沙湖中的水主要来自贺兰山的山涧溪水和山上积雪融水,一年四季从贺兰山上流下来的水源源不断,丰盈充沛。

在水比金子还贵重的大西北,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生机和希望。贺兰山用它巨大身躯中条条脉络般的溪流,汇聚成湖,滋润着这块土地,让这里水丰草美。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的人们怎能不对它充满感激之情。

游船到达湖中心,眼前果然有一片巨大的沙洲,只见金黄色的沙丘沙浪滚滚。巨大的沙包上,几只温顺的骆驼正驮着兴致勃勃的游人缓缓跋涉。看到细腻的沙子,几位同伴兴奋地脱去鞋子,赤裸着双脚在沙中嬉戏。如果不是周围碧波荡漾的湖水,真以为置身在浩瀚的沙海之中。

站在高高的沙丘上,放眼宽阔的湖面,眺望远处苍茫的贺兰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此处怎样完美绝配。这碧绿的湖、这苍茫的山,还有脚下的金黄色的沙丘,在蓝天下构成怎样一幅旖旎的画卷。

导游介绍说,贺兰山造就的美景数不胜数,天下一绝的沙坡头、浩瀚的腾格里沙漠、三关口古长城、苏裕口林海,还有山中的奇峰、怪石、雪山以及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无不展示着奇异景致。

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势地貌不仅造就了这里江南流韵与塞北风光一脉并存的独特景象,也上演了历史上民族冲突不断,金戈铁马纷争的场景。大山无语,却见证了那一幕幕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场景。

贺兰山的雄奇险峻与银川平原的草丰物美,使这里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那些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把这里当成理想的天堂和觊觎汉族和中原地区的跳板。匈奴、鲜卑、羌族、突阙、党项、蒙古以及之后分裂的瓦剌、鞑靼等一代代、一群群游牧民族,伴着鲜花与牧歌,骏马与烈酒,驰骋于山谷旷野,时而兵戈相见,时而联姻媾和,演绎着中华民族史册上独特的篇章。

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是公元一○三八年至一二二七年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的帝王陵园。党项族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一○三八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继承王位。这位年轻气盛的西夏王不甘于安居宁夏平原安乐一隅,他带领彪悍的西夏军队东讨西伐,很快控制了以宁夏平原为中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前接萧关,北控大漠”万余里疆域,一○三八年,李元昊称帝,定都中兴府,即今天的银川,国称“大白高国”,正式建立了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的迅速崛起对北宋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宋王朝多次派兵征讨,均无功而返。北宋名臣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时,为了抵御西夏侵扰,先后对西夏发动了十几次战役。无奈经过多年征战磨练的西夏军已成为一支骁勇之师,令宋军头痛不已。夜幕中的贺兰山下,一筹莫展的一代名臣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渔家傲》,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感慨。

公元十三世纪,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又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迅速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滚滚铁骑,浩浩荡荡,所向披靡,一口气征服蒙古草原和中亚、西亚等辽阔的地区。然而,当他的铁骑到达贺兰山脚下时却遭到西夏军队顽强抵抗。蒙古军队向西夏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非但没有啃动这块“硬骨头”,还造成了成吉思汗在战役中摔伤病重身亡的惨痛代价。蒙古军队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的儿子带领军队攻占了中兴府。进城后,大开杀戒,城中不论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一律诛杀。这似乎还不解恨,他们又来到贺兰山脚下,纵火焚烧了规模宏大的西夏王陵。大火烧了三天三夜,雕梁画栋,气宇轩昂的王陵成为废墟,只留下光秃秃的土质陵塔。强盛一时的西夏王朝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走进西夏王陵,只见几座高大的陵塔孤傲地立于荒凉的戈壁之上,黄褐色的塔身布满了黑幽幽的小洞穴。导游介绍说,那是建塔式木桩被烧掉后留下的痕迹。陵塔的主墓道被挖断,周围布满了断壁残垣,只有隐约可见的门阙、碑亭、角台和浓眉、突眼、丰乳的力士像还在展示着这座游牧民族皇家陵园的气势,展示着那个消失的民族不屈的灵魂。

如今,在雄浑的贺兰山背影下,西夏王陵孤零零的陵塔演变成众多游牧民族崛起与衰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像是贺兰山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日渐模糊的符号,苍凉地摊开在这片土地上,供人品读、思索。那段岁月早已尘封于史册,只有贺兰山依然耸立在那里,默默见证这里的过去、现在,俯视着未来。

北方的鸟巢

冬日,乘车驰行在北方旷野道路上,我的目光总是被路旁树林间一只只硕大的鸟巢所吸引。光秃秃的树桠上,一只只鸟巢三三两两排列着,犹如一组特殊的符号,跳动在眼前,伴随着寂寞的行程。

我不识北方的鸟类,也无意去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如果不是行进在公路上,那一只只鸟巢抢夺着视线,我甚至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北方寒冷冬日的旷野寂寞而冷清,树梢上的树叶早已被季节的风雨吹落带走,那一只只鸟巢沿着公路两旁的树林,兀自立于树梢间,成为冬天一道特殊的风景。我不知道这些搭建在树林中的鸟巢是什么鸟的居所,它们为什么要选择在这公路旁的树林间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带着好奇与不解,我常常透过清冷的天空,凝视着那些外形算不上美观的谜一般的鸟巢。鸟巢的支撑点是树的枝丫。两三个枝丫之间,细短的树枝枯叶层层交叉叠压在一起,构成一只密匝的巢窝,乍一望去,蓬松得像一堆柴草,然而,细细观察,却十分精巧玄妙。鸟巢大多呈倒锥体状,稳稳地固定在树梢枝丫间,像一座小巧的堡垒,风吹雨淋不倒不垮,在上面应该可以俯视周围一切动静。我不知道这些鸟巢是如何搭建的,我想,光是寻觅那些树枝细棒,对鸟儿来说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将这些树枝细棒粘连在一起,变成一个能经风受雨的温暖的巢室,又该需要怎样高超的建筑技艺。

巢窝是鸟儿的栖息之所,犹如人类的家室。鸟类筑巢似乎是一种本能。我见过家燕入室筑巢的情景,那是在主人房舍的庇护下,不需担心风雨,口衔细泥草茎,一路欢歌呢喃;我也见过南方森林里,一些会唱歌的黄莺在密林间织下丝网般精致的小巢,密不通风的枝叶和藤蔓形成天然的庇护屏障,小鸟可以在那里高枕无忧地生活,啁啾鸣唱,繁衍后代。然而,在这空旷的北方原野上,每到季节轮回,秋风秋雨将大地横扫,树木被剥夺得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兀自伸向天空。选择在这毫无遮挡庇护下筑巢安家,需要何等的勇气。

一次在河北沧州旅行,我趁司机停车的空闲,仔细打量起路旁树梢上的鸟巢。那是一个阴冷的上午,风飕飕地从树梢上刮过,那只鸟巢就搭建在树梢上,硕大而厚实。仔细一看,鸟巢里居然还卧着一只鸟。鸟的身上是灰黑色的羽毛,静卧在巢内,犹如一个看家护院的主人。就在我惊喜之际,鸟巢旁忽然又飞来一只。它似乎感觉到了我的注意,站在巢的一旁,警觉地注视着我。我怕惊扰了它们,刚想走开,那只鸟突然一个俯冲,向远处飞去。

我向当地一位长者请教这树上是什么鸟。长者说,这是当地一种灰喜鹊。长者还告诉我,过去这里的鸟儿种类很多,如今,环境变化了,鸟的种类越来越少,只有这种灰喜鹊还比较常见,但数量已不如以前了。

后来我查阅资料了解到,灰喜鹊是喜鹊的一种,属雀形目鸦科,是我国北方分布较广的一种鸟,一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以食用树木上的害虫为生,常常筑巢于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森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之中。

记得儿时听大人说,喜鹊是吉祥之鸟,村庄上有喜鹊搭窝,预示着好兆头。村庄几棵高大的古树上,常有叫喳喳的喜鹊筑巢繁衍。大人们总是再三叮嘱我们不要滋扰它们。如今,森林在退却,空旷的村庄也很难找到几棵像样的大树了。选择公路旁的树林安家,该是这些鸟儿的无奈之举吧。

人类与自然博弈,当然不会有谁留意生活在周围的鸟类,更不会想到给鸟儿留下一些生存的空间。树林被砍伐,农田被开发,河水被污染,村庄被迁徙……我想,面对这骚动的景象,鸟儿一定有着不解和困惑。躲避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侵扰,选择安全的栖息之所,选择生存的家园,应该是它们面临最大的挑战。

一位诗人说过:“天空没有痕迹,鸟儿却已飞过。”也许忙碌而纷繁的生活让我们无暇顾及这些精灵们的存在,但它们确实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如人类一样繁衍生息。

姚中华:安徽芜湖人,1963年6月出生。1987年参加工作,现供职于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煤炭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安徽文学》《诗歌月刊》《淮北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百余篇。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贺兰山西夏鸟巢
贺兰山的鸟儿们
幼儿100(2024年11期)2024-03-27 08:32:36
贺兰山岩画:刻在石头上的远古呼唤
华人时刊(2023年7期)2023-05-17 09:04:30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鸟巢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金秋(2019年24期)2019-06-17 11:31:00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西夏“上服”考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2
试述西夏军抄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2
再考西夏的马
西夏学(2016年2期)2016-10-26 0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