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世凯像壹圆机制银币版别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3-04-29 00:44王钢
收藏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银币银元区别

王钢

钱币版别研究是钱币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袁世凯像机制银币版别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探讨的实际问题,有的需要说明,有的需要探讨,有的需要论证,有的需要规范。抱着学习的态度,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就七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初浅认识,愿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关于版别的概念

所谓版别,顾名思义就是版与版的区别。引用在这里,就是指“袁像”机制银币后版与前版的不同设计和刻模制版,它充分体现着时政要素和设计师的某种意图或修模师下意识留下的趣味痕迹(图1)。我们研究“袁像”机制银币版别,就是在追寻时代印记,探索设计师在设计“袁像”机制银币版别时的某种意图或背后的故事,以揭示银币呈现的历史价值。

二、关于版别的历史意义

版别既然承载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时政意图,是意志的体现,那么,它就有着鲜明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简要分析一下,窃以为,版别的呈现不外乎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含:一是区别于银币的铸造年份,如中华民国三年、中华民国八年造等(见图1);二是区别于不同的铸造厂家,如中央政府造、地方政府造、军政府造、民间私铸、苏维埃革命政府造等(图2);三是区别于防伪暗记的精心设计(图3);四是区别于修模师有意或无意留下的趣味痕迹(图4);五是区别于完善设计、制模中的不足(见图1);六是区别于带有纪念意义的印记(图5);七是区别于后版与前版的差异(图6)等等。由于有这些区别的呈现,才形成了“袁像”机制银币版别丰富多彩的世界,也为日后此币成为收藏品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为后人在鉴赏“袁像”机制银币版别中增添了无穷乐趣;同时,也为机制币在设计、制模、铸造、流通等环节中,探索了路子、摸索了规律、总结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机制币铸造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关于“大”“小”版别

本来“袁像”机制银币在铸造中没有“大”版和“小”版之分,只有版别的异同。但泉友和收藏家们在鉴赏“袁像”银币版别过程中,发现银币版别在设计上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区别明显而突出,有的区别细微而隐含,大家习惯于把区别“明显而突出”的称之为“大”版,把区别“细微而隐含”的称之为“小”版,以便在版别探讨和交流中好表述。那么,到底哪些能称之为“大”版,哪些能称之为“小”版,没有明确定论。换一句话说,就是“明显而突出”到什么程度称之为“大”版,“细微而隐含”到什么状态称之为“小”版?结合本人收藏银币版别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袁像机银币中年号的变更,图案或字数的增减,字体笔画的明显变动,正反图案和边齿的明显变化都应归结到“大”版范畴(图7),而正反图案中的细微变化,字体笔画的细微变动,如暗记的设置、嘉禾芒细小部位的变动,包括细小部位修版后出现的异同状态,都应视为“小”版范畴(图8)。如果这一表述能够得到版别爱好者和收藏家的认可,那么,我们在判断版别上就有了明确规范,不再需要为“大”“小”版而争论。

区别“大”“小”版不仅仅是个版别问题,它凸显的是在经济市场中不同的经济价值。大家都知道,现在普通版银币一枚只七八百元,而少一些的版别币一枚已上千,稀见的版别银币已达到几千上万,甚至几万至几十万元的都有。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的大版别都值钱,也不是所有的小版别都不值钱,值不值钱不仅仅在于版别,而在于存世量的大小和大家的认知程度。

四、关于版别错配

在与泉友的交流过程中,经常有泉友提到版别错配的问题,如三年面错配八年空心叶背、三年面错配开口贝、十年面错配八年顶五珠背、十年面错配九年肩章(图9)等等。通过研究认为,历朝历代的钱币铸造制度都是非常严格的,从理论上来讲不该出现错配的问题,也就无所谓版别错配。但在实际过程中,有没有错配呢?应该说还是有的,但是绝少,不可能成批地出现。上述例举的所谓错配版别,是我们在版别鉴赏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而不是个别现象。再有,一些泉友把十年面配八年空心叶背称之为错配,似乎觉得还说得过去,把三年面配八年空心叶背说成错配,就有点牵强附会,明显不符合逻辑,因为,谁都知道民国三年在前,民国八年在后,民国三年铸造的时候,民国八年还没有设计制模,哪儿来的八年背模呢?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并非错配,而是地地道道的一种版别。

五、关于暗记设计

喜欢机制银币的泉友都知道,机制银币上都或多或少地设置有不同的趣味暗记,如三年普通版正面胸前边道少一细短道,八年普通版正面胸前边道有一细短道,九年普通版背面九点处边道有或无一细短道两种,十年普通版正面胸前边道有或无一细短道两种(图10)。版别银币还有更多的暗记标识,如甘肃普通版头像正面胸前边道有一细短道,甘肃加字版正面下端设有暗长城标记(图11)等等,它主要起防伪作用,但也充分体现出设计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不仅给版别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让我们领略到设计师的不同构想和丰富智慧,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趣味想象空间,给机制币防伪技术留下了宝贵经验,正确解读暗记内含是钱币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关于银币的“复打”现象

银币的“复打”现象时有可见,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字面上讲“复打”即两次或两次以上冲压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复打”是指泉友们把银币图案或底章上出现另一面部分图文的重影现象叫“复打”(图12)。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机制银币的铸造原理说起。简单地说,机制银币是先制银饼,再把银饼放置钢模中冲压,而后进行滚边制成。由于在银币钢模冲压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无饼空冲,即磕模现象,上模的图文就打在下模上或下模的图文打在上模上,这时再将银饼放入钢模中冲压时,银币上就出现了一面有另一面的图文,知道了铸造过程,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准确地说,这种现象应称为磕模现象。但大家都习惯称其“复打”也不为过,明白其中的内含就行了,它不过是个代名词而已,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也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名词了。

七、关于陕西铸造袁像壹圆机制银币

大家知道,银币铸造主要在天津、南京、广东、武昌、甘肃等地生产,从来没听说过,陕西在民国期间也铸造过“中华民国三年”袁像壹圆机制银币。近日,在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中华民国三年”袁像壹圆机制银币有陕西省府钱币机器局所铸的。在《陕西文史资料》第16辑中有明确记载:“陕西省银行于一九三0年十二月宣布成立。”“陕西省银行开幕之后,除了设立分支机构之外,主要任务不外三件大事:第一是筹集资本;第二是代理金库;第三是发行钞票。”由于“股本收集不易,公款支多收少,三件大事只剩下发行钞票了。客观上由于过去的官办银行所发钞票,都随着政权转移变成了废纸。一般通用仍然是以现银和银元为主,制钱和铜钱为辅。但这些硬币不仅存底寥寥,且又受到外流和窖藏的影响。因此,市场上形成筹码奇缺的现象。杨虎城有鉴及此,决计由陕西省银行发行钞票,一方面调剂地方金融,一方面作为军用的急需。”“这些钞票的兑现准备金来源极感不足,于是又于一九三一年由省政府收购银块、银锭、元宝等,交机器局局长窦荫三用民国三年的袁大头币模收铸银元。上项地方所铸银元,流通市面。到一九三三年经南京政府财政部派员调查并购去一百枚交中央造币厂化验,据说:‘其重量减至三0七八格林,成色低至千分之六四七者,核与法定量质相差过巨,咨行陕西省政府严密取缔,即日停止铸造,已铸轻质银元并令收回销毁,禁止行使。”由此可见,陕西不仅铸造过袁像壹圆机制银币,而且历时两年之长,只是因为“减量低色”,“核与法定量质相差过巨”,才被民国政府取缔停铸,并对已铸轻质银元勒令收回销毁,禁止行使。尽管,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属于陕西省铸造的“中华民国三年”银元的实物资料,但并不影响我省铸造银元的客观真实性,也许是由于铸造时间较短、勒令回收较彻底的缘故吧。不过,我们还是期待有一天能发现属于本省铸造的“中华民国三年”银元实物资料。

(责编:丁丑)

猜你喜欢
银币银元区别
大象法官分银币
面包里的银币
鉴定老银币的几种方法
小熊捡银币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位置的区别
聪明的县官
真假银元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