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DDC法为孔内深层强夯加固地基的一种新技术,孔内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不同材料,对地基进行深层加固处理,实体工程采用2:8灰土作为桩体的填料,与桩间土形成的复合地基,并通过承载板法对复合地基进行承载能力的检验,检测结果表明,DDC桩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与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DDC桩 设计方案 作用机理 效果评价
1 地质概况
某小区楼的地貌单元属渭河南岸Ⅱ级阶地,地基土岩性特征及地基承载力如表1所示。分析认为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地下水位埋深12.9~13.5 m,属潜水。
■
2 设计及施工参数
2.1 设计参数
按规范规定,在Ⅱ级地基上的多层丙类建筑,地基处理厚度不小于2.5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针对该建筑的地质特点,地基承载力不够,须采用处治措施,经过分析确定,DDC桩呈正三角形满堂布设,桩间距为900mm,排距为780mm,有效桩长为6.5m,成孔直径为400mm,成桩扩大直径不小于550mm。桩间土分别是有湿陷性的②层和非湿陷性的③层,桩端是非湿陷的③层。桩身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7,桩间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88,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
2.2 施工参数
采用螺旋钻机成孔,并用专用的强夯机进行空夯成孔,机械拌和2:8灰土,填料前要进行孔底夯击3次,确保孔底密实,然后用灰土在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回填夯实;每次填料为0.13m3,用1.5T重锤,落距为50~60cm,夯击8~10次。DDC桩施工结束后,清除上部虚桩,用0.5m厚的3:7灰土褥垫层夯实平整。
3 处治机理
3.1 挤密作用
灰土挤密桩挤压成孔时,桩孔位置原有土体被强制侧向挤压,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密实度提高,单个桩孔外侧土挤密效果试验表明,孔壁附近土的干密度ρd接近或超过其最大干密度ρdmax,径向外延干密度逐渐减小到土的天然密度ρ,挤密影响半径通常为1.5~2.0d(d为桩孔直径)。相邻桩孔间挤密效果试验表明,在相邻桩孔挤密区交界处挤密效果相互叠加,桩间土中心部位的密实度增大,且桩间土的密度变得均匀,桩距愈小,叠加效果愈显著。
3.2 桩体作用
载荷试验结果表明:只占压板面积约20%的灰土桩承担了总荷载的一半左右,而占压板面积80%的桩间土仅承担其余一半。由于总荷载的一半由灰土桩承担,从而降低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内土中的应力,消除了持力层内产生大量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的不利因素。此外,由于灰土桩对桩间土能起侧向约束作用,限制土的侧向移动,桩间土只产生竖向压密,使压力与沉降始终呈线形关系。
3.3 化学作用
灰土挤密桩是用石灰和土按一定体积比例拌和而成,在桩孔内夯实挤密后形成的桩体,这种材料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的特点,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钙离子与带负电荷粘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龄期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灰土逐渐增加强度。在力学性能上,它可达到挤密地基效果,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
4 DDC桩处理效果评价
基本试验:经挤密处理后的桩间土的最小压实系数为0.89,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从表2可以看出,10个探井抽检的70个土样的δZS均小于0.0015,桩间土的自重湿陷性消除,其中有5个土样的δZS大于0.0015,占取土总数7.1%,接近最佳含水量,桩身灰土的最小压实系数为0.98,满足设计要求。桩间土平均干密度增大,而孔隙比明显减小,说明经过DDC法处理后的桩间土得到有效的挤密作用,其物理力学性质已有了明显改善。
采用圆形承载板,重物堆载式反力装置,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500KN油压千斤顶逐级等量加荷,每级荷重55kpa,共计8级荷载,最终荷载为440kpa,精度1.5级、量程100Mpa压力表控制压力,精度为0.01mm双百分表测读压板的沉降量。对复合地基采用面积为7000cm2圆形承压板,重物堆载反力装置进行分级荷载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和现场观察可以看出,在0~440kpa压力段,沉降量与压力呈线性变化趋势,且无破坏迹象,表明地基处于压密变形阶段,并且满足《GB50025-2004》规范的规定值。同时对桩间土进行钻孔抽样,湿陷系数均小于0.0015,最小挤密系数也符合规定值,分析认为桩间土自重湿陷性已消除,处理效果比较良好。
5 结论
利用DDC桩处理湿陷性黄上地基是经济可行的,能全部或部分消除地基上的湿陷性,降低压缩性,挤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但对于施工机具的技术参数、桩径、孔间距、处治深度及桩身夯实系数等,应通过试验桩体来检验处治效果。试验检测表明,用DDC桩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回填材料价格低廉,施工机械简单,施工工艺简便,是经济与技术效果都效好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地基处理规范(GJG79-2002).国家行业标准.
[3]湿陷性黄土地基建筑规范(GBJ50025-2004).国家标准.
[4]顾欣,邹立华等,孔内深层强夯(DDC)振动试验研究[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2.
[5]陈向勇,范青娟.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实践[J].山西建筑,2003.7.
作者简介:刘兴文(1979-),男,甘肃宁县人,副段长,工程师,研究方向:公路路基路面或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