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3-04-29 12:43:55关晓琼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7期
关键词:综述心理健康

关晓琼

摘要: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以来是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本文以身体锻炼促进锻炼者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以及自尊等方面影响的论述,通过综述分析,以期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身体锻炼;心理健康;综述

1 身体锻炼对锻炼者认知的影响

身体锻炼既可以对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也对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锻炼者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等方面。

身体锻炼能对锻炼者的自我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锻炼项目、不同的锻炼时间、每周锻炼次数等等,是制约锻炼者自我观念效益的重要因素。身体锻炼者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后有显著的加强[1];而且经常参加有氧锻炼对女大学生比习惯坐着的女大学生自我概念得分高[2];在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都得到了提高[3];同时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高于非运动参与者[4];支持身体活动能提高中年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5]。在主观幸福感方面,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感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普通人和患者的生活满意感具有积极作用[6]。在自我效能方面,不同的锻炼项目、锻炼时间、锻炼的强度起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参与健美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提高,60分钟中等强度的健美操锻炼产生的效益最佳,时间因素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作用[7]。进一步研究发现,例如举重等有关的力量性锻炼既可以使个体提高特定效能感,又可以提升自我防御等一般行为的效能感[8]。对自我效能的研究较少,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具有影响,具体的影响方式需进一步研究。

2 身体锻炼对身体锻炼者情绪、意志的影响

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最多的是对情绪改善方面。情绪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心境、应激和激情。它是检验身体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最主要指标之一。研究显示,经常进行游泳锻炼可以有效地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和慌乱,感受到精力增加[9]。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两种方式均能降低病人的抑郁症状。跑步和举重训练不仅均显著降低机体的抑郁症状。在一项降低锻炼者的焦虑水平的研究中发现,身体锻炼对降低女性焦虑水平效果尤为显著。参加体育锻炼在锻炼后研究显示,女研究生的焦虑程度与锻炼前相比明显降低[10]。在体育项目上,太极拳、易筋经、乒乓球、健美操、跳绳、排球、羽毛球、慢跑与有氧韵律操对焦虑的作用比较显著[11]。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应激水平降低[12];并且以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与习惯于坐着的人为研究对象,发现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生理上的应激反应[13]。在对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其应激反应明显低于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更多的研究证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对于心境的改善有很大帮助;心境效益也因不同项目、不同强度的身体锻炼而不同。

关于对锻炼者意志的影响,参加健美操锻炼需要付出意志努力,77.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参加健美操锻炼后意志更加坚强[14]。身体锻炼对意志过程的效益研究较少,未见其他报道。

3 身体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身体锻炼过程中,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对锻炼者人格的展示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均可以体育锻炼中增强。

有研究者采用卡特尔16因素人格量表,并结合自编的体育锻炼情况量表,在对189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格特征水平高于不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15]。而且体育锻炼与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影响[16]。在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在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人格越趋向于外向和低神经质的锻炼者,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高;相反,精神质人格维度受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也低[17]。

4 身体锻炼与锻炼者自尊的关系

自尊既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的反映,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性与情感性额一种体验,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一项以提高人的自尊心的研究中发现,积极的身体锻炼能够在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量有非常大的关系,身体自尊水平在大运动量组要明显高于小运动量组[18]。一项对于中学生自尊的研究显示,体育锻炼的各因素和中学生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提高中学生的自尊运动强度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提高知识女性的身体自尊水平体育锻炼更有效,不可忽视的锻炼项目、锻炼坚持性、运动强度、运动量上的不同[19]。在对排球、羽毛球、慢跑和有氧韵律操运动项目的研究中发现,锻炼项目、锻炼坚持性、运动强度、运动量对身体自尊水平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女性研究表明在至少6个月的跆拳道训练后,所有女性都知觉到了自尊的提高[20]。

5 身体锻炼对锻炼者社会适应的影响

身体锻炼对锻炼者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锻炼者的人际关系与锻炼者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可以促进锻炼者的人际关系,例如,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尊重、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消除孤独感,有78.25%的学生表明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1]。在对身体锻炼者应对方式的研究方面,在成熟应对方式普通高校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现在体育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院校学生,但不成熟应对方式差异并没有具有统计学意义[22]。在一项针对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在应对应激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总体上表现的较为积极,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其消极应对方式相对减少。目前的研究结论应对方式是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相关性研究的中介变量[23]。

参考文献

[1]Valliant P M, Asu M E.Exercise and Its Effects on Cognition and Physiology in Older Adults.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1:1031-1038.

[2]余江.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抑郁人际情境的影响[D].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3]张润红.高校健美操心理效益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76-78.

[4]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4-146.

[5]]Sruart Biddle,Nanetle Mutrie(1991).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Springer-Verlag,London.

[6]付舒,毛志雄.身体锻炼与生活满意感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5):615-619.

[7]刘海燕,童昭岗,颜军.不同时间、强度的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25-129.

[8]王永,耿敬.体育运动与社会压力的缓解[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8).

[9]Martinsen EW,Hoffart A,Solberg.Comparing aerobic with nonaerobic forms of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trial. Comp Psych,1999,30(4): 324-331.

[10]徐波,季浏,胡章萍,等.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42-43.

[11]刘凯,杨建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13(1):84-85.

[12]Morgan W P, Goldston S E(Eds.).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Hemisphere,1987.

[13]Crews,D.J.&Landers,D.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erobic fitness and reaeitivity to psychololgical stressor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1987,19(5):114-120.

[14]张润红.高校健美操心理效益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76-78.

[15]葛会欣,张占忠,卢振启,等.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其体育参与特征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6-18.

[16]亓圣华,张彤,李繁荣,等.体育锻炼与男性服刑人员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88-1489.

[17]曾进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93-194.

[18]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体育与科学, 2003, (7): 58.

[19]许毅,黄滢.体育锻炼与知识女性自尊关系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104-106.

[20]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对超重人群心境及自我观念作用的小样本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5, (7): 447.

[21]张润红.高校健美操心理效益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76-78.

[22]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9-51.

[23]刘彬,王小垒.浅析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应对方式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25-126.

猜你喜欢
综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SEBS改性沥青综述
石油沥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赛季综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法医学杂志(2015年2期)2015-04-17 09: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