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秀
对人类来说,航行在大海中就是在惊涛骇浪中闯关。但对于那些长年与大海为伴的生物来说,海洋就像它们的母亲一样。对自己老妈的脾气,它们已经非常了解啦。接下来要说的这几种动物,就深受海洋潮汐的影响,人们将它们称为“海洋潮汐的预报员”……
鼓捣蟹
在海边生活着一种叫“鼓捣蟹”的小蟹。每当退潮之后,它们便从小洞中钻出,将泥沙团成一个个小球,再用这些泥球把洞边垒(lěi)得高高的。因为这种小蟹在退潮后总是在不停地团弄泥丸,所以才得了“鼓捣蟹”这个诨(hùn)号。
这种螃蟹还有一个名字叫“数(shuò)丸”。在唐朝的一本书里写道:“数丸生海边,取土作丸,数至三百则潮至,人以为潮候。”看来,那时的古人已经开始利用鼓捣蟹做出的泥丸数量来计算潮时了。
招潮蟹
在海边生长着一种体型有点特殊的蟹子,它的两只螯(áo)一大一小,那只大螯与身体的比例很不相称,活动起来,好像在拉提琴一样,于是得了一个雅名——提琴蟹。
提琴蟹在海水退潮以后,就留在沙滩上或小水湾中。而当海水再次涨潮时,还没等水涨到它的身边,它就开始活跃起来。那只大螯不停地摇动着,好像在对着大海演奏欢迎曲,召唤潮水“快快地涨吧”。当海水淹没了沙滩时,它便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因此,人们又叫它“招潮蟹”。
招潮蟹不仅在涨潮时特别活跃,它们的体色还会随着潮汐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深浅变化。更有意思的是,在不同地区生长的招潮蟹体色变化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各自与当地的潮汐时间保持一致。如果我们把一只招潮蟹带到潮时不同的另一地区,经过短期的适应,它就能按“新家”的潮汐时间改变自己的体色。甚至即使我们将招潮蟹放在实验室中,它也仍然会保持这种有规律的体色变化。所以,你只要把一只招潮蟹带在身边,通过观察它体色的变化,就能知道当地的潮时。这可真是一只有趣的“潮时预报表”呢!
蚌蛤
蚌(bàng)蛤(gé)对潮汐非常敏感。涨潮时它们张开两扇壳觅食,退潮后又将两扇壳紧紧地闭合起来。即使我们将它们拿到实验室里,它们仍然会按照潮汐涨落的时间,定时开合双壳,所以也是一种活的“潮时钟”。
由于这种特殊的觅食方式,在蚌蛤的壳上便留下了一圈圈纹路——生长纹。因为它们的壳只有在张开的时候才能顺利生长,而当壳闭合时,生长也几乎停止了。这样,它们的双壳随着潮汐的起落而时张时合,上面便留下了相应的痕迹。这与树木的年轮很相似。我们通过树木的年轮可以知道它生长的年岁。同样,只要数一数蚌蛤壳上的圈纹,便可以知道它们的“潮岁”了。因此,在远古时代留下的贝壳化石上,就真实地记录下了那时大海潮汐涨落的次数。
伺(sì)潮鸡
海洋生物生活在大海中,对海洋的变化具有特殊的反应,那么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对海洋的变化有没有反应呢?古书上的记载告诉我们,在古代的广东、广西沿海和近岸的海岛上,曾经有一种“伺潮鸡”,每当涨潮时就一齐鸣叫。这听起来有些蹊(qī)跷(qiao),其实并不难理解:潮汐跟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有关,这种力量既然能带动亿万吨的海水涨落,当然也可能被其他敏感的动物感知到。
现在各国都在研究生物节律问题,这些“潮汐预报员”的表现也是其中的一种,即生物的潮汐节律。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这种现象,来预知潮汐来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