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始终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尤其是针对第二课堂,学校要积极组织,
关键词:艺术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 对策
新形势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要按照与时俱进去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及面对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30年,道德伦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的市场经济里最活跃的因素——拜金主义,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改革大潮的各种多元文化冲击,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格局也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尤其是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要抓住时代变革的主旋律,通过与学生建立深层次关系,开展多种工作方式,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爱国主义建设、理想主义建设等。
一、 当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我国艺术文化领域活跃元素,虽然艺术类高校学生存在一些个别性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热情、责任、爱国等都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感情丰富是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典型特征。
一是充满激情,缺乏理性思考。从艺术学科来看,艺术是需要激情与理想的学科,单调、古板的精神世界难以创作出富有灵魂的作品,艺术追求的就是通过作品和行为来彰显自己的内在世界。这种学科的特性就注定了学生在激情创作的同时,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规范,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能给学生安排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上课的时候发现难觅学生踪影,这种情况在高校时有发生。艺术类高校学生的这种激情和自由渴望,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适应学生的步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艺术类教学模式促使导致学生思政教育薄弱,学科性质和高校思政教育要求不同,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和学院的思政教育目标、体系与普通高校和学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造成艺术类院校的特殊性。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及辅导等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个性化习惯和特征,学生课后自学方式,个人单独进行练声、练琴、练画等,这种日常的教学及学习模式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会直接导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集体观念相对淡薄。所以只有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学生心里去,靠单向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是难以深入人心的。
三是艺术类高校的个性化思政教学难以实施。个性化思政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建立思政教学体系,目前,我国思政教育体系还延续30年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我国教学创新很多,但是思政教学创新难觅其踪。思政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在时代变革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僵化导致了思政教育成为课难上、学难懂的古板课程。艺术类院校学生更是希望思政教育能够实现改革,不要总是通过课堂来加强思政教育,总体而言思政教育从课程体系到目标需要进行改革,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切实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社会的各方面,教育的各个层面必须协同努力,准确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共同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文化课教育,改进“两课”教学工作
“两课”教学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通过课上、课下两种渠道去实现教学的核心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两课”教学的得失,“两课”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是否实现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关系到学生从专业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教育的目标来看,“两课”是实现思政教育的关键,不仅要增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要从观念上提升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观念,要平衡“两课”的重要性,要抓住思想建设不放松,不懈怠,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提升与高校工作同等重要。
2、丰富课下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门类,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学生的培养很重要在于实践,既然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就要充分发挥实践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社会,切身体会到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内容到形式上不断创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在思路和主题上引导学生把校园文化建设成重要的精神家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覆盖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方方面面,这个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体质、心智、意志。学校多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川 艺术类大学生“激发潜质教育模式”探析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
[2]凌洁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化素质教育 嘉兴学院学报 2002、14
[3]廖勇 关于艺术院校“两课”教学的创新思考 音乐探索 2002、3
[4]林杰钦.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关系[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
[5]韩卿元,李晓峰.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新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 2010(10)
[6]钟伟,张富军.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及对策[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7][5] 梁海琴. 浅议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政教育[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4)
[8]熊丽娜. 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才智. 2010(31)
[9]熊庆云. 浅议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作者简介:付小玉,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吉林省长春市人、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