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声健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景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因此,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实现化学教学目的服务,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展开。
一、运用问题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層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在讲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时,先让学生回想燃烧的定义,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不少的学生是“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的答案,但当学生眼见到氢气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后,这“出乎意料”的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缘由,对这一知识的认定恐怕使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十毫升水和十毫升的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毫升”等等现象,当时都让学生惊讶无比,正是如此,学生很急于知道答案,思维高度的集中。
二、运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
效性。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学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运用实验创设情境 增强化学教学直观性
常言道:“耳闻不如目睹”;“百闻不如一见”。实验情境因其本身的直观具体性,使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利于感受,利于理解。教师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某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的辅助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或者是解决某项化学问题。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化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要抓住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走进化学”一节,老师走进教室说:从今天我们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放飞手中的氢气球,上面写着“欢迎学习化学”,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氢气球为什么会飞?”
在做 “点燃铁丝”的实验,课前先做一个集气瓶底部镶有四氧化三铁炸裂的“失败”实验,作为对照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细砂?” 利用化学实验中的“意外”、“失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82个演示实验即为化学课程通过教材所设置的重要的实验情境要素:
镁带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绿色变成了黑色;
氢气的爆炸实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黑色变成亮红色;
酸碱盐中的变色、沉淀反应;
……
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足以突出化学学科教学的明显特征,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