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男
摘 要:新一轮的区划调整为环巢湖地区的旅游开发打开了新局面,至今沿线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文章现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生态修复等方面来梳理这两年多相关的开发动态,然后深入分析、探讨环巢湖旅游崛起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环巢湖;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20-02
长期以来,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一直是安徽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如今在新一轮区划调整下,如果环巢湖旅游经济圈能顺势而起,势必打破省域旅游发展失衡的局面,增强合肥作为区域旅游中心的辐射功能,确立皖中旅游版块的新形象。
1 新形势下的环巢湖旅游开发回顾
对旅游资源的种种研究和探讨,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它的开发利用上来。区划调整前,环巢湖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滞后状态:首先,巢湖生态条件本来是五大淡水湖中保持最好的一个,但从沿岸单体资源看,除了中庙、姥山、半汤、三河镇等经过初级开发,其它地方的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直接削弱了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度。其次,区域旅游资源缺乏整合,主体不突出,品牌不响亮,例如半汤温泉的产权零散,配套参差不齐,文化底蕴薄弱,除了泡澡,游客购物、休闲娱乐的选择有限。再者,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创新,加之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规模有限等因素,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难以有效发挥。据张珵2010年数据分析,48%客源来自合肥经济圈,37%来源江浙沪,18%为周边的湖南、湖北等其他地区,境外游客只有7%。
旅游资源开发的本质是创新,区划调整后,环巢湖旅游开发在创新中不断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环巢湖旅游,需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先导。环巢湖沿岸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43个,主要集中在环湖旅游大道、景区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景区道路及绿化、自驾游营地、农家乐星级改造、湿地观景平台及配套建设、停车场、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景点“串联”交通4大类。截至2013年9月底,63%的项目(环湖北岸)已完工或相继开放,剩余37%(南岸)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跳出区域交通,国际直达航班(港澳台、韩国、新加坡、日本、泰国)、高铁专线(合蚌、合武、合宁、合福)开辟后,结合“一环七射九连”的环城高速公路网,“枢纽合肥”的“海陆空”通道很畅通,为环巢湖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客源市场。目前,除了“内圈”环巢湖旅游大道之外,合马路、合安路、合淮路、合六路、巢庐路、合铜路、合水路等“中圈”干线相继升级改造,同时合巢芜高速扩建工程、北沿江高速、合宁高速扩建工程及互通立交建设等“外圈”的协调工作也在快马加鞭建设中,这种三层立体交通将大幅提高旅游交通通达力,改善环巢湖旅游业的可进入性。
1.2 旅游资源整合
在总体定位“大湖观光、温泉度假、人文探秘、生态体验、美食之旅”后,环巢湖旅游资源的整合始终以优质资源为主导、以联动开发为主线,不断丰富自身的旅游业态和内涵,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度假、体验升级转型。具体线路开辟如下:
①大湖观光线。“旅游一号”、“旅游二号”豪华游轮投入营运后,滨湖明珠码头—赏巢湖风光、观四顶胜景—游中庙、姥山岛航线已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启动。
②温泉度假线。庐江汤池是南岸开发的核心,重点打造乡野特色温泉度假区,目前国轩温泉艺术宫、金孔雀养生中心已开业,将继续投入野战俱乐部、九福民俗村、影视文化旅游中心。而半汤主打都市温泉休闲乐园,现今谋划上马建设如意湖湿地公园、户外健身公园等项目。
③人文探秘线。自驾车沿着渡江战役纪念馆、长临河古镇、白马山、张治中及李克农故居、中庙、姥山岛、四顶山等景点,感知巢湖历史文化;目前李公祠、柘皋老街和烔炀老街的修缮保护,黄麓镇、柘皋等“环湖十镇”的格局整治都在陆续开展。
④生态体验线。环湖大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范;滨湖森林湿地公园实为分享慢生活的“天然氧吧”;牛角大圩、同大葡萄园为市民提供了瓜果采摘的开心农场;盛桥镇经济苗木带、罗店村蔬菜群、白山镇藕塘等生态农业基地为丰富旅游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⑤美食之旅线。继去年推出“巢湖特色菜”,积极打造以长临渔庄为代表的10家五星级农家乐,让游客感受到正宗的巢湖风味。
目前,鼓山景区的3A级改造、冶父山和紫薇洞的4A级改造已步入规划轨道,三河古镇、汤池旅游度假区将按照5A级景区标准改造提升。再者,带动性强、高水平的大型项目策划可以促进环巢湖旅游由点及面,互为统一,随着滨湖万达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开工建设、中坤姥山岛项目的敲定,未来环巢湖南岸将引入国际帆船俱乐部、牛角大圩华侨城、三岔河湿地生态休闲区等5个亮点项目。
1.3 生态修复
在合肥“1331”新格局中,最后一个“1”指的就是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即进一步促进巢湖生态修复、维护人水和谐共生。相关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已于2013年11月3日集中开工,涵盖了水利、沿湖交通、环境治理、造林添绿、拆迁复建点、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整治7大类共计113个。具体实施如:一期工程(南淝河、派河、兆河等13条河流的截污、清淤、防洪、排涝等河道治理)将于一年内完工;二期工程“引江济巢”项目正在遴选;在城市污水处理和航运发展的基础上,“一湖十镇九区”的生态新市镇、“三圈一带”的生态农业产业布局正在加快建设中。
1.4 市场营销
一是通过举办巢湖国际旅游节、大圩葡萄节、温泉养生节等节庆活动,组织长三角旅游营销联盟—旅行社环巢湖踩线、“水韵巢湖”文艺演出等专场宣传;编制《环巢湖旅游指南》、地图等宣传品;同时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如组织农家乐大厨进行巢湖特色菜的专业培训。二是整合资金,利用《朝闻天下》、《新闻30分》、《今日说法》等优质平台资源展播合肥城市形象;目前,邀请专业团队以“大湖之地—合肥”对合肥、环巢湖进行统一包装和宣传。三是利用微博等现代化传媒,加强与游客互动,如肥西县开通了肥西旅游政务网和肥西旅游咨询网,举办“肥西旅游微博达人”系列活动,得到了较好反响。
2 建议
2.1 区别对待,张弛有度
统筹指导并不意味着全盘开发,这不经济也不现实,而是要以沿岸各类资源的价值禀赋、现状、经济拉动作用为判断依据,采取有重点、有区别的开发方式:一方面,对于现有资源,优势突出的应集中开发并串连成线,发挥集聚效应,而潜力巨大的要先行保护起来。例如,目前合肥发展温泉度假以汤池、半汤为重,主要考虑“贵精不贵多”,重点是完善当地的温泉产业体系,积极带动水上运动、农家乐、文化体验等项目,实现相互吸引和补充,不仅对黄陂湖、冶父山等“沉睡”中的温泉资源开发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合力效应下提高游客对环巢湖旅游的整体印象。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景点匮乏的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优势实现创新,坚持规模适度,为未来扩充预留足够空间。如滨湖湿地公园开发依次迎合了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公园一期主打“天然氧吧”,自去年9月底开放至今年5月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接着,二期着重历史人文与生态自然游览区,于今年“五一”小长假开放,三天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在此基础上,三期将于今年“十一”开放,以百草园、牛家村等项目为主,届时,游玩、采摘、吃农家土菜,游客可体验的项目更丰富。
2.2 坚持特色取胜
随着游客的审美趣味不断提升,“特色”的“干预”越来越显著。放眼环巢湖,有两大特色招牌:一是水文章,除却水上观光,应借势环巢湖生态文化示范区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造“观光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度假农业”,让城市人在劳作之余充分放松,也开辟了当地农业有效循环的新模式;二是巢文化,环巢湖沿岸的古遗址、古镇、古街、名人故居等背后蕴藏的是远古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等区域性人文标记。但目前开发工作还有待完善,如三上将故居已实行了河道清淤、除草、修缮门脸等整治措施,布展内容却没有明显提升,仍停留在传统的图片、文字展示方式,太过沉闷;还有四条老街中除了长临河修缮完毕重新开放外,剩下的柘皋老街、烔炀老街、中庙老街的改造恢复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因此,当务之急要打出统一的文化招牌,统一对外宣传推介。
2.3 加速产业融合
除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还要加速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会展的融合,策划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演艺项目及会展品牌;加强旅游与商贸的融合,推进商旅一体化,规划提升一批休闲、购物、餐饮、酒吧等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街区;加速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把环巢湖全国自行车邀请赛作为品牌体育赛事进行重点培育,举办环巢湖水上摩托艇拉力赛等一批体育赛事,开发各类水上项目,提升环巢湖旅游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真正实现从以资源为支撑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疗养、商务、会展的复合型旅游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效益,推动环巢湖旅游新跨越。
2.4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借鉴杭州等旅游城市的经验,加快建设合肥市旅游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一个集“吃、住、行、玩、购、娱”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信息平台,并实现与淮南、六安、寿县、岳西、定远等周边的信息共享,扩充周边市场;继续完善观景平台、景点指示牌、客服中心、停车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与服务,同时切合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广海,王佳.我国旅游资源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类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3,(2).
[3] 张珵.基于旅游合作的环巢湖旅游圈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4] 李庆雷,付磊.论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本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