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孩子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孩子有意无意地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是需要道歉的。如何让孩子乖乖认错又保全他的自尊心呢?其实,只要熟知这个年龄段孩子做错事后的普遍心理,因势利导,你也可以教出勇于认错的好孩子。
场景一:“好奇心”
孩子打翻牛奶在长毛地毯上,片刻的惊慌过后,他被牛奶在地毯上的渗透方式迷住了,于是地毯不幸被沦为他的“渗透力”实验品,果酱、清水、酸奶、咳嗽糖浆,凡是孩子够得着的东西,都被他洋洋洒洒泼在了地毯上。
对策:
如果发现孩子的错误令人抓狂,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搞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再来帮助他认识“无心之过”带来的后果。你可以先向他保证,如果说出真相,保证不会体罚他;然后,试着帮助他回忆干嘛要做这样的“惊世骇俗”之事:是讨厌家里铺着地毯呢,还是想看看不同的液体倒在地毯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是后者,父母也不要由暴怒到欣喜,来个180度大转弯,说什么“原来我的孩子还是小研究家,长大了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呢”。如果你转而这样赞美孩子,孩子更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了麻烦,他就更不会认错了。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承认这事是他干的,是有勇气的表现,然后让他独自承受行为的后果—— 去浴室刷洗那块糟了殃的地毯。孩子对刷洗晾晒过程中的烦恼与劳累体会得越深,他未来再犯类似的冲动性错误的几率就越小。
场景二:“发泄”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让保姆给他削水果吃,保姆阿姨正忙着,就让他等5分钟,结果孩子抄起水果盘里的苹果就朝保姆身上砸。保姆气懵了,一边躲让一边哭,当天就要辞职回乡。爸爸妈妈让孩子向保姆道歉,孩子就哭,说:“为什么你们的话保姆都听,都马上去做,我的话她就不听?不就欺负我是小孩子嘛!”
对策:
在这一场景下,蕴藏着孩子“平等”观念的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不要一开始就强制孩子道歉,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告诉孩子,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让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试着体会“换位思考——激发同情”的过程,比如,“如果保姆阿姨发火,用苹果扔你,你会希望她怎么做?”父母也要告诉孩子,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并拥抱对方请求原谅。这种方式对做错事后心怀愧疚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只有别人原谅了你,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场景三:“嫉妒”
妈妈去接孩子的时候,一半的小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告状说:“你家小微把蓓蓓的裙子给画了,蓓蓓都哭了,那条裙子是蓓蓓爸爸在英国买的,可贵了!”“小微就是不愿对蓓蓓说‘对不起。”回家的路上,小微说起这件事来就哭:“我才不道歉!蓓蓓有什么了不起的,穿了漂亮裙子就显摆。”听了女儿这样倔头倔脑的话,妈妈气得打了女儿两下,这下,两个小女孩的“怨仇”似乎更没有办法解开了。
对策:
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意识,是歉意的基础,那么,怎样激发起孩子对被伤害者的同情心呢?让孩子看一看对方被伤害后的伤心,看一看其他孩子对其的安慰,也看一看对方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宽容(这需要小微的父母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对方家庭的不依不饶激发起孩子更强的对立情绪)。与此同时,可以让老师参与孩子的说服工作,向孩子声明:“老师最喜欢主动向小朋友伸出和解之手的小朋友。”让孩子与孩子,伤害者与被伤害者先牵手,再搂抱。哪怕一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不自然,但彼此身体的温暖,最终将消弥敌意。
在这个事例中,如何消解孩子的嫉妒心和自卑感,学会与不同家境的孩子和谐相处,比单纯地说一声“我错了!对不起!”重要多了。
(鲁杰 北京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