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父母和幼儿之间行走

2013-04-29 00:44王世民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成人规则意识

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公认和共同制定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具有普遍性。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规矩、规范都与此相关。

幼儿是否应该懂规则?这是我们家长一直关心和疑惑的,我们一直用成人的是非标准和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行为,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心理学研究认为,同样的事件,对于儿童和成人意义完全不同。幼儿是否懂规则,要看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是否了解和习得规则。也就是说,幼儿是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熟知规则的。

家长判断幼儿是否守规则,一要看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否自如,比如,幼儿和小朋友相处时,在家长不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其他小朋友是否接受和欢迎我们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规则,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相处之道,幼儿受欢迎,说明他的行为符合儿童群体的需求。当然,这些规则是孩子和父母或者和其他人相处活动时学来的。二要看幼儿和其他成人如何相处。如果幼儿过于听话或过于叛逆,说明孩子在和其他成人相处中不自如,或者不熟悉和其他成人相处的规则。父母对孩子合适的规则意识的导入,会使孩子内心建立起秩序感和界限感,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变得容易与他人相处,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规则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这一点很重要,父母须谨记。那么,为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有言传身教的意识。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未来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是从父母与幼儿的关系中获得的。幼儿从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了将来面对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应该具有的相关行为及规范的要求。所以父母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幼儿从中看到了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表现,幼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逐渐变成自己的行为。父母守规则,幼儿自然有规则意识。

其次父母要有预警意识。就是在和幼儿做户外活动前,先告知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形,并事先教孩子如何应对。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可能出现的情形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经过幼儿的实践会在幼儿未来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逐渐固定,就是行为规范了。

再次,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该教些什么?从幼儿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主要有幼儿一日常规训练,即正常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规律对幼儿将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很有必要,会使幼儿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不排斥、不焦虑、不侵犯他人。还要有自理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另外,还要把幼儿当做一个幼儿对待,就是不能对幼儿要求过高。他只是一个幼儿,就要按幼儿的要求去对待,不能过高要求,否则会使幼儿失去信心,反而变得无规则,表面“很听话”,将来缺乏自律感和自尊感。最后,在幼儿的规则教育中,切记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幼儿做决定,这样会使幼儿不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幼儿自己做决定就会重视反馈,一旦反馈是鼓励的、积极的,幼儿就会使规则行为固定,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自发行为。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幼儿的活动中干预太多。尤其当家长和别的家长价值观和规则意识相同时,幼儿会很开心,相处愉快;当双方的家长价值观不一致,幼儿的表现反差较大时,幼儿之间会有矛盾,会有肢体冲突。家长要学会做个观察者,幼儿之间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损伤不是太大,就尽量不干预。冲突中的孩子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可是一旦家长介入难免会使冲突升级,部分家长会出现拉偏架的现象,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王世民 安徽儿童心理教育基地专家组成员,家庭教育专家,本文为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编号B201101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成人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成人不自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