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2013-04-29 00:44鲁子
幸福家庭 2013年7期
关键词:捐助者小红花助人

鲁子

儿子班上的一个小同学家遭变故,老师号召同学们“献爱心”,并以小红花为奖励。小儿均踊跃,儿子亦回家向我要钱。我给了钱,但不许他风光地把钱交给老师,让他悄悄给那个受助的学生,或者买些文具给那个孩子。

儿子不解,说,那样就得不到小红花了,而小红花是贴在墙上,昭示一个学生品德的标准。我说,你那个受助的同学每天生活在你们的小红花中,他除了要感谢你们之外,是不是还要生活在自卑之中呢?助人就是助人,为什么还要非得让别人知道呢?

儿子那时尚小,似懂非懂,但他终于没去向老师要那朵象征荣誉的小红花。他下课,买了一盒铅笔,随便抽出几支,其余大部分给了那个小同学,说,我用不了这么多,这些送给你了。儿子的小同学接受时没有尴尬,儿子也显得很快乐,回家给我说了,我说老师没有给你小红花,你给自己的心奖赏了一大朵红花,这花比什么都红。

之所以这样教育儿子,是因为我有类似的经历。我上学时,有一个好友,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山区。按照学校的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补助,并可以到贫困生窗口打饭。但是,减免前需要经过申请、审核、评比、公布等程序,这虽然保证了公平,但过于张扬的宣传还是让我的朋友分外难堪。他后来宁可吃饭时喝酱油汤,也不愿去人迹寥寥的贫困生窗口打饭。他私下里跟我说,当你出现在贫困生窗口时,那一双双投过来的或同情或轻视的眼神总是让他无地自容,仿佛身上贴了耻辱的标签。耻辱不是贫困者的错,但他们却是耻辱的承担者。

人在困难的时候都希望得到帮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尤其是在接受别人钱财时,总感到难为情,如果救助者再过分张扬,对被救助者的心灵无疑更是一种莫大的损伤和打击。每每看到电视上富人为穷人捐献赞助的景象,我的心就一疼。一个个富人们都居高临下,施舍的成分尤为强烈,而贫困地区的小学生或残疾人,在接受捐助的时候,总是一副难受的表情,像是被欺辱了一番。记者们更是不识时务地让捐助者和受捐助者谈一番感想,两相比对,侃侃而谈和结结巴巴永远是这类新闻的点睛之作。每每这时,我除了为他们的贫穷难过,同时还会为他们接受如此施舍而再次受伤的心感到悲伤。而敲锣打鼓、披红挂彩的捐助者却很少有人顾及这些弱势群体内心的复杂感受。

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该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须叟不可忽视。看过一篇报道,过目难忘——在某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的注意。校方在主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就会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帐户。据说,通过这种“隐形资助”的形式,这个大学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款64万余元,以每人每餐消费3元计算,解决了很多贫困学子的“吃饭问题”。

我感兴趣的不在于受助的数量,而在于助人而不欲为人知的智慧。让学生既不失尊严,又得到了实惠,这样的智慧,除了一份善良,还有一种道德在里边。

我不禁想起前些年遇到的一件小事。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回家坐车,未达公交车站就远远看见一辆车来了,有两三个人下车,我趋步向前,到站时车已开走了。刚下车的一个中老年妇女继续在车站等车。我细打量,是同学的母亲,赶紧打招呼,问:“大姨,您倒车啊?”老人笑称换车。车来,老人还上同一路车,我纳闷,问其故。老人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刚刚有个脚跛行动有点不便的年轻人上车,我就站起来让他坐,我年纪比他大,怕伤他自尊,所以就说我要下车了。这不我就下了车,再上车。”我知道老人信基督教,但老人腼腆而快乐的话语里,我分明感到了人性中一种不可言说的智慧之光。

我母亲不信上帝,但她也善良。幼时在乡下,常有吃不饱饭的时候,细粮更是一年到头难以见到几次,但左邻右舍家里来客人了,谁家揭不开锅,母亲清清楚楚的,必会用簸箩送几斤白面去,说剛磨回来,给你家孩子改改口。而那时谁家会天天磨面呢?更有乡亲来借钱时,母亲必会倾囊相助,尽力相帮。而那时吾乡穷,三年五年还不上,甚至于从此就还不上也是常有的事。但母亲从来不催人要。我不解,母亲说:“穷人求一次人,心里是有很多障碍的,除了到了非得开口的时候,谁会轻易丢下脸面呢?”

母亲的平易让去求母亲的人少了一份求人时的屈辱感,母亲的人缘便分外地好。去年,我回家给奶奶奔丧,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外打工去了,但得知消息的人大部分都回村帮助料理后事了,有的人甚至于从几百公里外回来。在乡村,一家人的红白喜事参与人数的多寡,表明了这家人在村里的荣誉程度。母亲在离开乡村20多年后,回到家仍然让人难忘她昔日的善良。更有人告诉我,我还欠着你母亲20元钱呢。而那债已是30年前的事了。

多少年过去,我才体会到母亲卑微生命里的朴实和伟大,如弘一大师所说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只有穷人帮助穷人时,似乎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有分寸,才能让被捐助者的内心不受伤害。我们每个人这一生,多多少少都会给别人一些小小的帮助,也会接受别人一些或大或小的帮助,但做任何事时,尽量不让对方感到别扭和不自在,更不要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去感受那份不必要的屈辱,当是为人之道。当一个人心中有善念的时候,一切尘世间的浮华光景早已退却,只有一个个平等和应该被尊重的灵魂。

行善不为人知,又照顾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受助人提供保护自尊的空间,这才是真智慧!胡适曾资助陈之藩到美国留学,陈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回信:“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其言其行,无不充满一个行善者应有的智慧。

(李中一摘自《北美时报》)

猜你喜欢
捐助者小红花助人
LlBERATlON DAY
党的一朵小红花
送你一朵小红花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感恩受捐者是一种境界
助人谁乐